“不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语用分类概要1.doc

“不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语用分类概要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语用分类概要1

“不得”的语法化研究 齐春红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师,昆明,650092) 摘要:语法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想通过“不得”的语法化历程来解释在共时平面上“不得”语用变异的深层原因及运作规律。本文逐一揭示了“不得”的“不能”义、“不许”义、“必须”义及和“不得”相关的一些词组虚化的具体过程,对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不得”的语用变异具有很强的解释性。 关键词:语法化、不能、不许、必须、焦点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bout “ Bude” Qi Chun-hong (Doctor of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 Teacher of Yunnan Normal Uniersity , Kunming ,650092 ) Abstract: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linguistic fiel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ry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Bude” and rationalize its variation and law in pragmatical field. This paper depict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Bud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where and when the other meaning of “Bude” came from. Key words: grammaticalization , “Buneng”,“Buxu”,“Bixu”, focus. 江蓝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①“不得”最初是实词“得”的否定形式,是一个短语,经过语法化最后固化为一个词,并且其表示的意义也逐渐虚化,但因其在语用上的特殊标记作用,“不得”在多数情况下是全句的焦点。 关于“不得”,王力、蒋绍愚、吕淑湘、祝敏彻、杨建国、岳俊发、刘月华、李思明等先生在他们的论文里都有所提及,而我在这里着重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谈“不得”的虚化历程。 一、“不得”的“不可能”义的来源 甲骨文中就有“得”字,象以手取贝,为获得之意。王力先生认为,由“获得”义引申为“达成”义,再引申为“能”义。他说,“‘得’字后置以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另一种意义,即‘达到行为的目的’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使‘得’成为倒装的‘能’(‘料得’=‘能料’)。”② 祝敏彻(1960)、杨建国(1959)、岳俊发(1984)则认为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得”,一个是表获得的“得”,一个是表可能的“得”。由前一个“得”沿着第一条道路虚化,就产生了结果补语(或称为情态补语)“得”字句;由后一个“得”沿着第二条道路虚化,就产生可能补语(或称“可能式”)“得”字句。 蒋绍愚先生同意王力先生的虚化的观点,表可能的“得”是由表“获得”的“得”虚化而来的。他认为汉代的“VO不得”和“V不得”就是表可能的“得”。并有例证: ⑴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汉书·龚遂传》) ⑵主父欲出不得。(史记·赵世家) “VO不得”在现代汉语中仍可以出现。例如: ⑶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 (汪曾祺:《鸡鸭名家》) ⑷连里两次想宰了它,只因它是身庞力大,一条抵两条,舍它不得。 (石言:《秋雪湖之恋》) 蒋绍愚也认为“VO不得”中的“得”是由表能愿动词“得”后置而来的;但他认为“V不得O”是由“V得O”发展类推而来的,而不是由表可能的“不得”后置而来的。汉代出现的“V得O”结构中的“得”由“获得”义转化为“达成”义,到了唐代,最后虚化为表示动作的实现或有了结果。起初,表达成的“V得O”和表可能的“V得O”的区别只在它们所处的语境。“V得O”如果出现在已然的语境中,它就表示达成;如果出现在表未然或假设的语境中,它就表示可能。例如:1 ⑸击鼓之人,[诚]如何耳;使诚若申包胥,一人击得。(论衡·顺鼓) ⑹留宿此,必救得君母之患。(《搜神记》稗海本卷7) 上面两例都是在表假设的语境中,这里的“得”就是表可能之意。 如果改为表已然的语境,“得”就表“达成”之意。如: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