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药甘松及翼首草生药学鉴定论文.doc
藏药甘松及翼首草生药学鉴定论文
刘圆, 张浩, 尚远宏, 孟庆艳, 刘超, 彭镰心
【关键词】 甘松;,,翼首草;,,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定;,,薄层色谱;,,藏药
摘要: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定的方法对藏药甘松、翼首草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图研究能够很好地鉴定原植物。
关键词:甘松; 翼首草; 原植物; 性状; 显微鉴定; 薄层色谱; 藏药
Abstract:The original plant identification,.freel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ndentification,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edicine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and 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uck. so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ethods to indentify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and 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uck.
Key atography(TLC) ; Tibetan medicine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带根全草。为藏医常用植物药,又名赤青、推马尔、然巴问、玖布伟热巴.freel。经作者鉴定。石蜡切片机(YD1508轮转式切片机);Nikon E4500数码相机;KQ3200超声波清洗器;电子显微镜(上海兴行实业有限公司)。
1.2 方法取部分所采材料药用部位按常规石蜡制片法制作石蜡切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植物鉴定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带根全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稍肉质,单一或分叉,具少数侧根。根茎粗短,斜生,圆柱状,密被叶鞘纤维,具浓烈香气。叶丛生于根茎端,长匙形,倒披针形至窄条状倒披针形,长短不齐,连柄长5~15 cm,宽5~20 mm。先端钝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主脉平行三出。花由根茎旁生出,高10~30 cm,苞叶2~4对,顶生聚伞花序密集成圆头状,花序下具卵状披针形总苞片2~3对,每花下有苞片1,小苞片2;花紫红色;花萼5齿裂,裂齿卵状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花冠管状钟形,基部微偏突,顶端不等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与雄蕊等长。瘦果全卵形,长约3mm,扁平,顶端有宿存花萼。种子1枚。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1 a)。生于阴山草坡。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1]。为川续断科植物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uck.,多年生草本,高5~35 cm。根圆锥形、粗状肉质。上部密被褐色残存叶柄。叶基生,匙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20 cm,宽l~4 cm,通常全缘,或具弯曲粗齿或大头羽状浅裂,基部渐窄成柄,中脉明显,两面被粗短毛。花葶单l,稀2~3,密生倒向粗毛;头状花序球形,直径2~3 cm;总苞1~2层,卵状长圆形至三角披针形,密被白色柔毛;苞片似总苞,但狭小;花白色或粉红色;副弯筒状,长约5 mm,有柔毛;萼全裂成羽状冠毛;花冠漏斗状,长8~12 mm,先端4~5裂,冠筒内外均有柔毛;雄蕊4,稍伸出;子房包藏于副萼内,花柱伸出。瘦果成熟后藏于副萼内,并冠以花萼全裂而成的羽状冠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1 b)。生于海拔3 200~5 700 m的向阳山坡、草甸、林间。分布于西藏各地、青海、四川西部和北部、云南西北部等地[1]。
2.2 性状鉴别
2.2.1 甘松多弯曲,上粗下细,长5~18 cm。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残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6~16 cm,直径0.3~1 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辛,有清凉感。以长条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2.2.2 翼首草根呈圆柱形,长5~20 cm,直径1~2 c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易脱落,顶端常有数个扭曲状的根茎丛生;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木部白色。叶基生,灰绿色,多已破碎,完整叶片长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全缘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