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三 表达技巧概要1.ppt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三 表达技巧概要1.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三 表达技巧概要1

【注】①写真:画人像。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愧疚,终与妻团聚。②丹青笔:画笔。③索寞:憔悴。   请联系全诗,说说尾联在全诗的作用。(4分) 【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关键句。“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时展画图看”。 2.看题干。①考查尾联的作用。②联系全诗分析。 【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解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变心的苦衷。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已察觉丈夫变心,把糟糠之妻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做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模板提示:明确行文构思特点→揭示诗(词)句之间的联系→点明效果 规范答案:点题,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阐明主要作用,2分)首尾呼应,遥应首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阐明次要作用,2分) 【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 1.判断不准确。如将尾联“画图”理解成写景,将构思技巧答成“以景结情”。 2.用语不规范。如将“点题”答成“揭示写作目的”。 3.答案不全面。如只答出“点题”而漏掉了“首尾呼应”和“直陈胸臆”。 【我来评卷】 现场答案:篇末点题,点明诗人写真寄外的目的,委婉地规劝丈夫回心转意。 得分:2分 理由:未答出尾联的两个次要作用,扣2分。 考点三 表 达 技 巧 ——术语规范,联系诗句 一、掌握鉴赏方法 1.立足诗词整体,做到“居高临下”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虽然往往着眼于具体词句的鉴赏评价,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特别要注意的是,表达技巧只是形式上的讲究,艺术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2.明确鉴赏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角度来鉴赏,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 3.把握表达效果,力求“落到实处”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鉴赏时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二、熟悉常考表达技巧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篇章 结构 远近上下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烘托、用典、渲染、对比/对照、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联想与想象 表现 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设问、反问等 修辞 手法 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议论 表达 方式 表 达 技 巧 鉴赏表达技巧口诀 记叙议论有区别,描写抒情是重点。 修辞手法真奇妙,运用过程要呈现。 表现手法经常考,托物言志加用典。 象征抑扬虚与实,借景抒怀真情现。 理清结构找线索,内容概括应全面。 作用效果必分析,仔细审题是关键。 角度一 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对鉴赏修辞手法的考查角度是:辨识常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或作用。 【题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斋 独 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题目。由题目中的“独”字,可知这两首诗都是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 2.看诗句。韦诗:“山月皎如烛”“窗间人独宿”;赵诗:“冷晕侵残烛”“寒枝不成宿”。 3.看题干。①考查的是修辞手法。②要分析的是每首诗第一句。③要进行简单的赏析。 【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