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敷料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创新与发展.doc

凝胶敷料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创新与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凝胶敷料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创新与发展

凝胶敷料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创新与发展 李文甜1,涂 计2,高 飞2,刘国辉3,邵增务3,石 磊3,张祥林3,熊蠡茗2 (1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病毒性疫苗研究二室,湖北省武汉市 430207;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3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引用本文:李文甜,涂计,高飞,刘国辉,邵增务,石磊,张祥林,熊蠡茗. 凝胶敷料用于骨外露创面的修复:创新与发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617-1622. 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7.10.023 ORCID: 0000-0002-1474-5703(李文甜)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凝胶敷料:水凝胶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种,内部带有强烈的亲水基团,因而对水有特殊吸附作用,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吸水性凝胶材料吸水的特点不同于海绵、棉布等吸附材料,它可吸收是自身质量成百上千倍的水,并与水牢固结合,然后膨胀形成水凝胶。与传统敷料相比,水凝胶能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改善创面微环境、抑制细菌生长。水凝胶特别适用于常见的体表创伤,如擦伤、划伤、压疮等各种皮肤损伤。 骨外露创面:骨外露创面是骨科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创面之一,并且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局部软组织挫伤严重、清创术后皮瓣坏死的骨外露创面,其多因为骨外露周围软组织坏死感染而不能及时用健康肌肉覆盖骨折部,导致不能及时用皮瓣移植修复创口。以往采用的无菌换药法很难使创面愈合,且处理起来很棘手。轻则导致反复植皮失败,病人痛苦不堪,医疗费用增加;重则导致骨坏死、骨髓炎、肢体残疾,甚至截肢。 摘要 背景:骨外露创面是骨科临床常需要处理的问题,涉及到开放性骨折、骨肿瘤、骨髓炎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其中尤其以开放性骨折所致的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处理最为困难。常规的清创换药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很难使骨外露创面获得愈合,且过程繁琐,给患者造成痛苦。 目的:评价各种类型的敷料的优缺点,并从新型水凝胶敷料所具有的使创面环境保持水分湿润、恢复皮肤的物理屏障、有利于日常敷料更换等优点对其在骨外露创面中的在骨组织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以英文检索词为“hydrogel dressing,bone exposure wound, traditional wound dressing,antibiotic”及中文检索词为“骨外露创面,水凝胶敷料,传统创面敷料,生长因子”,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6年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数据库,查阅近年相关文献,最终保留53篇文献,从中对传统敷料与新型敷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骨外露创面的治疗由于其涉及到开放性骨折、骨肿瘤、骨髓炎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仍然是是骨科临床亟需处理的问题。目前,新型水凝胶敷料所具有的各项独特的优点,能够为骨外露创面的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解决了骨外露创面的再生修复,抗菌感染等相关的问题,另外,凝胶敷料所具有的稳定的药物缓释的特性,使得载药水凝胶敷料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关键词: 生物材料;缓释材料;骨外露;创面愈合;传统敷料;水凝胶敷料;抗生素;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载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凝胶类;敷料, 水胶体;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100100);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2015BHE014)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l dressings in bone exposed wound repair Li Wen-tian1, Tu Ji2, Gao Fei2, Liu Guo-hui3, Shao Zeng-wu3, Shi Lei3, Zhang Xiang-lin3, Xiong Li-ming2 (1Wuh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Products, Wuhan 430207, Hubei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Hubei Province, China; 3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