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执舆者为谁? (2)问于桀溺。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论语》的主要思想。 2.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的一本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南宋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1.奔走呼号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并被尊称为“圣人”。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推行“仁政”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认为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结合课文说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具体内容。 [自我核对]孔子周游列国回到曲阜石门,“晨门”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要根据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分析理解。“知其不可”照应“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即孔子的治国之道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而为之”,照应“不仕不义”“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孔子明知“道之不行”但仍然不怕挫折、困苦,努力推行、宣传自己的治国之道。 2.选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自我核对]本文写了五个故事片段,分别是仪封人请见、子路问津、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子路从而后、子路宿于石门。本文主要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本文表现了孔子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自我核对]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4.按提示默写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1)往者不可谏,       。 (《论语?微子》)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 (《论语?微子》) (3)言明孔子积极入世,努力改变社会现状原因的句子是 。 (4)表现孔子不言放弃的执着精神的句子是 ? 来者犹可追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木铎(   )    长沮(   ) 怃然(   ) 荷蓧(   ) 执舆(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杀鸡为黍而食之(   )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duó      jù wǔ diào yú ǒu yōu  sì (1)仪封人请见 (2)是鲁孔丘与 (3)桀溺 (4)而谁以易之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6)植其杖而芸 (7)使子路反见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见”通“现”,引见。 “与”通“欤”,吗。 “桀”通“杰”,形容高大。 “而”通“尔”,你,“以”通“与”。 “而”通“尔”,你 ;“辟”通“避”,躲避。 “芸”通“耘”,除草。 “反”通“返”,返回去。 (1)遇丈人 (2)子见夫子乎 (3)子路从而后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古义,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