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pdf

氏 胀 音乐 浅析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童欣 雨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信天游,汉族民歌的一种形式,也称 “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广大西北地区。正如其名,信天 游的演唱是在空旷寂寥露天的黄土高原上。它的形成往往与其独特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信天游形成的 特殊环境出发,着重探讨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陕北;信天游;唱词 黄土高原上生长着这样一朵靓丽的奇葩,它是千千万万的陕北 上下旬变文体,句尾押韵。这是对 诗《经》四言四句体的发展。创 人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奇迹,它在记录陕北地区社会历史的变 作手法也有对 《诗经》中赋、比、兴的继承发展的方面。上句运用 迁的同时传递着陕北儿女争取 自由追求幸福的满腔热情。它是历史上 比、兴手法,描写事物渲染气氛,下旬点题,揭示真实情感。词为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融合后留下的珍宝,见证着一代代陕北人的成长 即兴创作。如 《羊肚子手 巾三道道蓝》的上句描述的三道道蓝,使 的同时用其美丽的身影阐释着黄土高原文化中川流不息的精髓。 人想到永不相交的三道平行线,这便是起兴。下旬两个人见面容易 一 、 信天游形成的因素 拉话难的状态,正好符合上句营造的意境,这便是点题。 (一)自然因素。提到信天游,自然使人联想到陕北。陕北, 信天游的唱词语言中陕北方言重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 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今延安、榆林等地,属于黄土高原中部 现力与乐句的节奏美感,强化了歌曲的地方特色。如 《蓝花花》中 地区。陕北东临黄河北接内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基本地貌类 的 “青线线”、 “蓝格莹莹”,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中的 “见个面 型是黄土塬、梁、沟等,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 面”、 “拉话话”。信天游的唱词还较多用到衬词衬腔。歌者会即兴 的高原面。飞沙走石、兵荒马乱、秃山深沟、土地干旱,受自古以 加入 “哎吆吆”、 “那个”、 “啊呀”之类的衬词,以更充分强烈的 来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穷苦的生活状况影响,人们常通过一 表达情感。这些衬词衬腔打破歌曲原有的死板与拘泥,使歌词变得更 些歌曲来抒发内心情感,渐渐形成反映民众生活的陕北民歌,信天 口语化、更具地方特色,音节变得更加和谐。信天游中也存在一曲多 游则成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之一。 词。同样的曲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人演唱时即兴的填词以作变化。 (二)人文因素。陕北 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 信天游的唱腔以平腔为主,个别音用假声,演唱粗犷豪放。根 族的征战使各民族血统发生融合,文化也随之出现融合。汉文化与 据演唱风格与地域大概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绥德米脂、神木府谷、 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使当地的民歌也打上了多 靖边、定边。其中绥德、米脂两地的陕北风格最浓。神木、府谷离 民族融合的烙印。如有的陕北信天游在节奏与旋律线上或多或少地 山西内蒙较近,受其周边地区爬山调与二人台的影响曲调节奏变得 会出现蒙古长调的悠扬、宽广。 欢快。靖边、定边地区则由于与甘肃、宁夏、内蒙相近,受当地花 二 信天游的艺术特征 儿、蒙古长调影响发生一定变化。 (一)曲调。信天游的曲调一般有两类 ,一类为常见的 “山 三.当前的处境与发展 歌”,其曲调高亢凄凉、节奏 自由、深沉、具有空间感。旋律起伏较 信天游 自世纪30—40年代被一批音乐家发现在陕北,对其进行采 大,常有七、八度的大跳或直线上下进行。上句情绪高昂开放,下 录、传播后初步受到外界关注。到40—80年代学者们对其进行更深入 句细腻收拢。如 《蓝花花》。另一类为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