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就教育的诗意人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技术成就教育的诗意人生

技术成就教育的诗意人生   附中学生的“小剧场”――杏坛演绎经典作品 拿着吴戈,我披着犀甲/两车相遇,短兵器相接/旌旗蔽日遮天,仇敌风卷云烟/箭纷纷落地上,我们不避反争先/凌我战阵,又躐我行列/左战马已倒地,右良驹又刃伤/神明啊,我陷入了绝境/来吧,敲响你的战鼓/我已选择卫国就不再后退/我已拿起武器就不再后悔/他们说我将为这场战争失去我的全部/但我告诉他们我不会轻易放弃/你做到勇武刚强坚不可摧/你就算失败也永不言弃/就是那样,生存还是毁灭/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你问我 幸福是什么/是当我的生命已经圆满/或是当我的生命已经逝去/如果你问我 幸福是什么/是你站在阳光下笑靥如花/而我总在征途中四海为家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邓虹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一首风格迥异的原创RAP《幸福》开始了这节《国殇》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地点并非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北师大附中的杏坛讲坛 附中杏坛,是根据刘沪校长的创意,仿照孔孟年代教学场景而建的中国古代文化研修室。室外植有两行八株银杏树,室内设有颇具古意的教师用的长案和学生席地而坐的蒲团,两侧还有若干长桌长凳,供学生临摹书写 今天的杏坛讲堂更像是一个小剧场,先是两位同学表演自己创作的RAP《幸福》,接着是一首原创诗歌朗诵《无需退缩》,再下来是配乐诗朗诵。一位女同学现场用彤管演奏了一支悠扬而伤感曲子,并且朗诵了自己改编的古诗:“昔君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曾誓有言,白头偕老。君去无回,我心伤悲。一路寻军,来到君阵。沙场烟消,不见君影。一曲幽笛,招君英魂……” 席地而坐的学生对于台上同学的精彩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由学生担任的主持人开始提问,同学们结合刚才看到的内容,纷纷谈自己对《国殇》的理解。参加表演的几位同学也把自己创作的过程和对作品的理解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最后,邓虹老师播放了吟诵《国殇》的课件,并且做总结,对学生们对屈原《国殇》的理解进行点评和提升。这节课在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中结束,学生们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节语文课进一步走进文本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上语文古诗词课?邓虹说:由于屈原写作《国殇》的年代非常久远,楚辞虽然辞藻极具文采,但难免有些晦涩生僻。而诗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不过时,所以让学生在阅读原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师生灵动的话语,是心灵的对话,信息技术使得“古老的”杏坛拥有了现代的元素,营造了“小剧场”一样的环境,更加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生生的距离。学生在杏坛谈古论今,精神境界飞升,不断优化着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邓虹老师的虚拟课堂――“朋友圈”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这是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学校的比喻。邓虹非常认同这句话,她说:当一位老师快乐、博学、从容的时候,她的学生也就会成为快乐、博学和从容的人 邓虹的微信“朋友圈”很少转发别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原创文字。她写的散文、古体诗、新诗,经常有学生点开看,有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应和一首。潜移默化中,她的“朋友圈”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朋友圈”扩大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被邓虹称为“虚拟课堂” 邓虹也经常从学生的“朋友圈”里发现自己的教学资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的学生一写作文就能看出是在写假话,而发“朋友圈”的时候却常能迸发出非常活泼、自然的文字。一个面目可憎,一个这么可爱,为什么?针对这个现象,邓虹与学生一起对比、讨论。她说:“要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写作。”在“朋友圈”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地生成教学资源,这也是邓虹教学的“活水” 不久前,邓虹在“朋友圈”发现有一位学生喜欢唱RAP,并且唱得非常好。RAP一般表达讽刺、饶舌、无聊的感觉,那可不可以用现代人的思想解读经典,用RAP表达庄重、肃穆、悲伤的情绪?刚刚学完经典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马上要开始学习屈原的《国殇》了,她就发动两位学生将《国殇》改编成RAP,中间穿插着《哈姆雷特》的经典语句“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后来,这两位学生果然不负老师的期待,成功地改编并演绎了前文提到的《幸福》 如果问,邓虹老师这样的课堂是怎么生成的?那就要回到2002年,那时候家长们还会“谈网色变”。邓虹认识到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所以她认为利用网络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教学出现空白的时候,信息技术可以适时地插入进来,将写作还原为过程,可以连续跟踪学生的写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邓虹在高三做了网络作文教学实验基地,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在网络上,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