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docVIP

试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doc

  试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改革依托学分调整,对高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形式以及学位、学制乃至招生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和师生交换形式, 论文摘要: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改革依托学分调整,对高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形式以及学位、学制乃至招生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和师生交换形式,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打通了学科、专业和院校壁垒,沟通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改革;学分交流;资源整合 学分(Credit)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1学分大概等同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小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 学分制始于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而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出现于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18世纪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经济条件选择课程和专业,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调整学习进度,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进行文理渗透,实现人才类型多样化。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高校学分制开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此后二三十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直到1978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至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逐步形成学分收费制、自由选课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特区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等。21世纪初期,我国高校学分制度向纵深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围绕学分制改革,在学分银行、学分转移、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已经把学分与专业、学习形式相联系,形成跨区域、联校改革形势,出现了学分制改革的“第五次高潮”。这次学分制度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与学分设置改革 1.增强选课的空间与弹性 选修是学分制度的基础。选修方式的增设以及选修比例的提高必然要求高校增设选修课数量。近十年我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比新世纪前大大提高,大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设2000~3000门课程。名牌大学开课数量较多。清华大学有3900门,北京大学4000门左右,复旦大学2003年开设课程4000余门。一般大学课程开设相对少一些,桂林电子工业学院1050门。但是,我国高校开课数量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差距,在美国,一般的四年制大学开课数量都在5000门以上,哈佛大学仅文学院就开设了3000多门课程。 2.通识课建设 (1)不同领域加强渗透。经济的发展导致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原先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所以当今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进行“通识教育”方面的改革。通识课的建设不仅仅是更改原公共课名称,而是体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融合,因此,不同专业对其他领域的课程选修有不同需求和要求。北京大学规定,各院系的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都应对其他院系开放。北京大学的通选课划分为五个基本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的通选课。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在人文领域选修至少4学分,其中须有1门艺术课程。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自然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复旦大学通选课分类更简明,只分为人文科学与艺术、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医学四类。 (2)压缩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通选课的总学分。大多数学校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压缩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改必修为选修,二是开设综合课程。通修课学分的消减,主要是英语、政治等,例如大学英语多数院校为14学分,北京大学减为12学分。浙江大学的大学英语课时和学分改革很有特色,英语IV直接“以考代学”。对某些占有太高学分的公共必修课进行消减,提高通识课学分是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北京大学将通选课的总学分提高为16学分;河北大学在2010年学分制改革中加强了通识课程的比重,在本科毕业学分中,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