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重点讲义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以基本情绪为例理解情绪的概念内涵:快乐 、愤怒、悲哀、恐惧。 二、人类情绪、情感的作用/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工具。 (二)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会成为个体行为的积极推动力,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起到消极的阻力,情绪和情感这种状态就起到了动机的始动作用和指引功能,使个体追求积极情绪和情感的目标和回避导致消极的情绪和情感的目标。 (三)组织作用 人在知觉和记忆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则对心理过程进行监督,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例如,研究发现,若回忆时的情绪状况与识记时的情绪状况一致,回忆的效果就较好(35%vs.26%)。这就表明,情绪参与了记忆的组织。 (四)信号作用 人们通过表情(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身段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态度,也通过观察表情来了解他人的意愿和态度。 三、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机制可归结为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内外分泌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的变化。 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情绪状态下会出现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等的变化。 测慌 情绪状态与内外分泌腺的活动也存在紧密的联系。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引起不同腺体分泌的变化。例如,悲痛或过于高兴会使人落泪;焦急或恐惧时会使人出汗;紧张时唾液腺等消化腺分泌会受到抑制而使人感到口干、食欲减退。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中的反应比较明显,例如,紧张和焦虑时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和荷尔蒙的活动全部归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控制。 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控制是情绪和攻击、防御和战斗等模式的控制系统。 杏仁核的主要作用是给接受到的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赋予意义,特别是在对负性经历的赋意中,杏仁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当人们看到一张有着恐怖的面部表情的图片时,左侧杏仁核(右侧也有一个)随着表情强度的上升,其激活水平也提高;相反,快乐表情强度的增加几乎不会使杏仁核的活动水平发生任何的变化。 第二节 表情动作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一)面部表情 (二)身段表情 (三)言语表情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表情先天性的证据:(1)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的相一致,并不因为看不见他人的表情动作而“学不会”这些表情;(2)非洲前文化部落中原始人的表情绝大多数能被现代人所理解;世界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民对各种表情的判断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说明表情更多的是人类先天共有的,而不是文化特异的或社会性的。)(3)婴儿言语发生前的表情是先天的。 人类表情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表情的复杂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各种情绪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水平和强度上上的区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2)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而得到提高。人们逐渐学会根据需要来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掩盖、修饰或夸张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协调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试图说明这样两个问题: (1)情绪究竟是什么(对情绪本质的探讨); (2)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士—朗格理论 我们自然的思维方法……是,对某个事实的心理感知激发叫做情绪的心理情感,而后者这一心理状态又引起肉体的表达。我的理论正好相反,对引起刺激的事实的感知直接导致肉体的变化,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常识告诉我们,我们失去财产,就会痛苦和哭泣;我们遇见熊,就会害怕并逃走;我们受到对手的侮辱,就会生气并反击。这里要辩护的假设是,这个顺序是不对的,一个心理状态并不是直接由另一个心理状态引发的,肉体的表达必须放在中间,因而,更为合理的表述应该是,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在哭泣;我们感到愤怒,因为我们在反击;我们感到害怕,因为我们在发抖。(《心理学的故事——缘起与演变》,p159-160 ) 情绪产生于内脏(肉体)的活动。他们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如,哭泣是产生悲伤的原因,恐惧产生于颤抖[我们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颤抖。即,情绪的产生是对生理变化的知觉],等等,所以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也就是说,“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第一,在各种情绪状态下身体的生理变化差异较小,无法在生理变化上对复杂多样的情绪做出区分; 第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生理变化迟缓,与情绪的丰富变化无法适应; 第三,机体的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激活一定的生理状态,不能造出某一特定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