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者对《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PDFVIP

日本儒者对《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儒者对《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

第七章 日本儒者對《論語》 「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 一、引言 孔子自述他的學問特質,兩度以「一以貫之」形容他所抱 持的「道」(《論語‧里仁‧ 15 及衛靈公 ‧3 》),《論語》全 書兩見「一以貫之」一語,千百年來東亞儒者眾說紛紜,索解 無由,明代文學家賀復徵( 1600?-1646?)說:「吾道一以貫之, 千百年間未有明摘其蘊者」,1清儒劉寶楠( 1791-1855)說此語 2 「自漢以來不得其解」,確屬的論。二千年來,東亞儒者對孔 子「一以貫之」一語之疏解文字猶如夏夜繁星,難以計數。中 日韓儒者說解紛紛,家自為說,人各為書,各是其所是而非其 所非,諸家詮釋爭衡消長,構成東亞儒學史中值得注意的現象。 本章以德川時代日本儒者對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一 語的解釋為中心,先分析各家詮釋言論之內容,再從東亞儒學 史角度,探討日本儒者對「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之特點,以 釐定日本儒學思想之特質。 1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年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卷 590 ,頁13-14 。 2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上冊,頁 152 。 228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二、日本儒者對「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 日本德川時代各派儒者雜然紛起,各立門戶,不同學派之 間既交互影響,又互相攻詆,其間之思想交涉極為複雜。就以 最受日本儒者尊崇的《論語》為例,十七世紀伊藤仁齋推崇《論 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3並撰《論語古義》、《語孟 字義》特加闡發。但是古文辭學派大師荻生徂徠卻撰著《論語 徵》對仁齋大加批評。各家對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一語 之解釋論點各不相同,我們取其大同而略其小異,歸納日本儒 者對這句話詮釋的兩個主要論點。 4 (一)「吾道者,先王之道也」 德川儒者詮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一語,首先值得注意 的是:多數日本儒者都將孔子的「道」界定為社會政治意義的 「道」,是經世濟民之道。日本儒者從所謂「實學」立場重新 解釋孔子的「道」的思想傾向,早已出現於德川初期。十六世 紀促使朱子學成為官學的關鍵人物林羅山( 1583-1657)將孔子 的「道」解釋為「日用所共由當行」5的「人道」。十七世紀古 學派大儒伊藤仁齋對「道」的定義,取徑也與林羅山相近,仁 3 伊藤仁齋:《論語古義》,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東京:鳳出版,1973),第3 卷,論語部一,〈總論〉,頁 4 。亦見於: 伊藤仁齋:《童子問》,收入家永三郎等校注:《近世思想家文集》(東 京:岩波書局, 1966 ,1981),卷上,第5章,頁 204 。 4 荻生徂徠:《論語徵》,收入關儀一郎編:《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第 7 卷,頁 82 。 5 林羅山:《聖教要錄》,收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日本倫理彙編》 (東京:育成會,1903),第4冊,卷中,頁 20 。 日本儒者對《論語》「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 229 齋說:6 聖人之道,不過彝倫綱常之間,而濟人為大。故曾子以 忠恕發揮夫子一以貫之之旨。嗚呼!傳聖人之道而告之 後學,其旨明且盡矣。夫子嘗答樊遲問仁曰: 「與人忠」,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夫子唯曰: 「其恕乎。」孟子亦曰:「強恕而行,求仁無近焉。」 可見忠恕二者,乃求仁之至要,而聖學之所成始成終者 也。蓋忠恕所以一貫之道也,非以忠恕訓一貫也。先儒 以為:「夫子之心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惟曾子有見 於此。而非學者之所能與知也。故借學者忠恕之目。以 曉一貫之旨。」豈然乎哉? 仁齋在這一段解釋中,以「彝倫綱常」解釋孔子的「道」,並 指出「濟人」才是「道」的核心,而不是如「先儒」(指朱子) 所說:「夫子之心,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換言之,在仁齋 的詮釋中,「道」並不是如朱子(晦庵,1130-1200)所說是一 種宇宙創生並運行的原理,而是社會政治運作的道德規範及其 實踐。 6 伊藤仁齋:《論語古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