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第一章广义洛伦兹磁力的普适性
第一章
广义洛仑滋磁力的普适性
本章阐述广义洛仑兹磁力的普适性,按照这种广义性,一切电磁感应现象均可用洛仑兹磁力作出全面而准确的物理解释,无论是金属电子切割磁力线或是磁力线切割金属电子,其物理本质均是电荷受洛仑兹磁力的作用结果。特别是当磁铁运动而线圈静止时,运动的磁力线切割了静止的金属电子,所受磁力是,这里的“-”号不是本书随意加进去的,而是因为的运动方向与线圈的运动方向相反之缘故。因此本章把称为广义洛仑兹磁力(式中表示“或者”),也就是说,无论是线圈向右边运动或者是磁力线向左边运动,金属电子都切割了磁力线,在洛仑兹磁力的作用下,金属电子沿着导体漂移而形成感生电流,也正因为电子的漂移才在导体上建立起了感生电动势(欧姆定律)和感生电场(电场的定义)。也就是说,在电磁感应中,是原因,导体内的、和是现象。所以,电磁感应中先有电流后有电压。本章用这种广义洛仑兹磁力全面而完备的解释了所有的电磁感应(包括电磁波的反射机理、电磁波接收机理、电子感应加速器、直流发电机、霍尔效应和一切电磁感应产品);论证了其它任何观点(包括导体上的感生电流、导体上的感生电动势、自由空间的感生电场以及相对论电磁学)都不能全面完备的解释电磁感应;也用广义洛仑兹力定性说明了“黑洞”问题。全章论证表明,洛仑兹力是电磁感应的物理本质;法拉第电动势和楞茨电流是物理现象;而麦克斯韦的“空间感生电场”和爱因斯坦的“动磁场产生电场”是假象,而且与实验不符。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证明广义洛仑兹磁力的实验结论。
本章结论是:基于绝对时空观,考察谁在运动,只要承认是正确的,则必然承认是正确的,因此广义洛仑兹力是电磁感应的物理本质,楞慈感生电流和法拉第电动势是事物的现象,而自由空间里的感生电场不存在、相对论电磁学是荒唐。
1.1 多家电磁感应理论的本质差别
1.1.1 电磁学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就发现了天然磁石,在东汉时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公元前120年前西汉刘安等编篆的《淮南子》中描述了“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北宋时期陈微显描述了磁屏蔽现象,并有磁石治疗耳病的记载。17世纪(牛顿年代)法国旅行家卡(戴马甘兰游离中国后对中国的避雷针进行了描述“中国屋宇顶上龙头中有伸出的金属龙舌,舌根有细铁丝直通地下,使房屋不受雷电的破坏作用”。虽然中国人发明较早,却无人去深入总结。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全是洋名,不见华名,因为中国古人注重发现,但不大注重理论总结与宣传。
1800年伏打给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写信介绍了电池的原理和构造。使之成为至今众所周知的伏打电池。
1820年初奥斯芯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而且首先传到德国和法国,在电磁学领域里,无人不晓奥斯芯这个大名。
1820年10月毕奥和萨伐尔发表了关于载流长直导线的磁场的实验结果,经过数学家拉普拉斯的帮助,总结出电流元在空间某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规律,称之为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简称毕-萨定律。
1824年12月安培发现两传导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毕-萨定律出发,描述了磁场环路公式,称之为安培环路定律。
1832年法拉第发现磁铁与导体之间的感应,并认为是在导体中产生了感生电动势。法拉第还在静电测量方面和电镀领域作出了显著贡献。
1834年楞茨却认为是在导体中产生了感生电流。由于感生电动势与感生电流体现在欧姆定律方程的两端,哪一个是因? 哪是一个果?这正如当时哲学界所争论的鸡蛋与小鸡的因果关系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1840年法拉第做了静电感应实验,麻绳系着一电量为的带电体,并放入金属桶内,结果发现,金属桶外壁的电量也为,然后,他用多个较大的金属桶套在外层,测量结果是:最外层桶的带电量仍为,这是著名的桶实验。当时被认为电是分布在整个以太空间的。
1856年麦克斯韦在《论法拉第力线》一文中指出:当磁铁运动时,自由空间的磁状态发生改变,在以太空间产生了电动力(后来称为电场),沿的环线积分便是感生电动势(或);对求取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便是感生电流(密度)。因此,他认为感应中的本质是在以太空间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只是电动力的表现形式。这样似乎平息了楞慈定律与法拉第定律之间“原因”与“结果”的哲学争议。
1862年麦克斯韦提出漩涡电场的概念,对感生电动力强度是 (当时称为磁紧张态,后来称为矢量磁位),两边取旋度运算便有 ,从此感生电场是漩涡场。
1865年麦克斯韦根据法拉第的桶实验,提出:电性既不是点也不是面或体,而是分布在整个空间的电位移,可见的介质和不可见的以太被电动力扭拉之后形成了电位移,电位移是位移电流的先兆,总结法拉第的桶实验得知,所谓电,它是分布在整个自由空间的物理量,流入金属球a中的电流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流向四面八方,球a中的电量即没增加也没减少,因电荷守恒而使得S面上的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