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魏晋南北朝价值体系下美学命题.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魏晋南北朝价值体系下美学命题

基于魏晋南北朝价值体系下美学命题摘要:独具历史风韵的魏晋南北朝,是倡导人性自然、个性自由、不以世情俗物为怀的年代,在这种价值体系下孕育出一系列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美学理论和观点。本文通过对得意忘象、声无哀乐等美学命题的分析,阐述其美学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作用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美学;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澄怀味象 一、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体系 中国经历了汉朝四百余年的国家版图统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治阶级价值观。但随着封建皇权的衰弱,东汉末年社会进入动荡之中,先有黄巾起义,后有三国分立,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的政局之中。这种内外部的冲击,使大汉王朝轰然倒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全面崩溃。随后的魏晋南北朝,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分裂、政权跌宕、战乱迭起的时期。在如此动荡的社会情景中,社会经济受到摧毁、土地荒废、黎民百姓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痛,即使皇室贵胄,也如危巢之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苦痛、忧患和悲伤的时代 随着汉王朝的结束,处于统治阶级中心位置的儒家思想也随着社会权力的瓦解宣告结束。但这个混乱的时期,却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解放。出现了一个思想活跃、创作兴盛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不同于汉代的新思维形式和价值体系。基于这种混乱社会下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使得魏晋南北朝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此时的魏晋南北朝,社会意识思想解放、学术兴盛、理论不断更新,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还是新传入的佛教、刚兴起的道教等都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理论学说及思想均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思想禁锢的瓦解和命运的无常,使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人格个性张扬,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尤其对于文人士子来说隐名避世,寄情山水,不拘于名教礼法、任情自然、率性而行,也使得这个时期的如诗歌、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很有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和美学命题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成就 当今一些学者,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过一些概况: 宗白华认为,魏晋南北朝虽是混乱、痛苦的时代,确是精神上极度自由、丰富的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前无古人的杰出的艺术作品,为后代文化艺术的趋向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批有价值的文艺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稽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谢赫《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艺批评学著作,但其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时也被看作是美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美学范畴有:“气”“妙”“韵”“神”“意象”“风骨”“隐秀”“神思”等。美学命题有:“得意忘象”、“声无哀乐”“气韵生动”等。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价值体系下的美学命题 1.“得意忘象”。魏晋著名玄学家王弼在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象”之说。虽然其作为哲学命题被提出,但在后世的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比如文学、艺术等等,特别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管是庄子的得意忘言还是王弼的得意忘象,讨论的都是哲学问题,但它提示的一些内涵是与审美领域相通的。王弼讲的“意”“象”“言”,原指《易传》中的“意”卦意、“象”卦象、“言”卦辞的范畴,从审美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无法言传的意思、情绪可以用“象”来表现,然而最后要真正把握的是“意”,也就是要“忘象”。这里的“忘”不是真的从来不曾想起,而是意味着“走过”和“超越”。“得意”的实质在于忘言与忘象,忘的过程应是从审美客体的内在之意体悟言外之意,从而与审美主体的心灵直接交流和融合 在理解这~命题时,我们不能简单的看到庄子及王弼对“言与意关系”的确认以及“言能传达意”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其内涵,通过有限的“言”和“象”表达出某种无限的内在意蕴。这或许是“得意忘象”对文学或艺术等领域产生内在影响联系所在 2.“声无哀乐”。三国魏末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稽康(“竹林七贤”之一)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此命题。他在著作中用问答的形式对儒家音乐美学给予驳难和清算。他提出的观点认为音乐只是一种“自然之声”,与人的情感变化是“不相经纬”的。其实质是音乐只是客观存在的音质,它是自然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和谐形式,并不含在任何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认知之内,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自然声音之美。并且,它从音乐角度,尖锐抨击了先秦以来的正统儒家音乐美学观 《声无哀乐论》强调,人们所能感受到悲伤音乐,并非音乐本身含有“悲伤之情”,而是人们在生活中已经聚集了或伤感或欢愉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一旦受到音乐的触动,就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