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剧声腔孕育及形成标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华婺剧声腔孕育及形成标志

金华婺剧声腔孕育及形成标志集多种声腔的金华婺剧,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声腔孕育融合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南戏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关系。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历来为水、陆要道,商贾集中之地,南戏各种新腔的发生、发展对金华地方戏曲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金华婺剧的声腔孕育 南戏初兴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源于民间小调“本无宫调,亦罕节奏”,村农庄民街市女子都能顺口而歌。①由于南戏音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为以南戏为基础的新声腔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约从明成化元年(1465年)以后开始,南戏在东南几省间开始形成诸种变体,陆续变化出新的声腔。1465年至1487年间,每过若干年就有新的声腔产生,民间的欣赏趣味也随着新声腔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新腔异调更是层出迭见,由南戏脱胎演变而来的各种南戏声腔,在这一段时间几乎全部形成。②明代曲律家王骥得在万历中期《曲律#8226;论腔调第十》中所描述的内容很好地说明了此时南戏声腔迅速发展的情景: 夫南曲之始,不知作何腔调,沿至于今三百年。世之腔调,每三年一变,由元至今,不知经几变更矣。大都创始之音,初变腔调,定自浑朴,渐变而之婉媚,而今之婉媚极矣 明代形成的各种南戏声腔,到明末清初时,因血缘相近,在长期流传和相互影响中逐渐同化。后因秦腔、弦索等具有鲜明北方特点的声腔崛起,这些同化了的南曲变体声腔,就混合为与之对立的单一声腔了,以“高腔”统领之。因此,后来人们所说的“高腔”,已经指诸多南曲变体(昆山腔除外)的合体了。③ 现今从明人文献中找出的南戏变体共有十五种,其中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杭州腔、徽州腔、义乌腔、调腔与后来多声腔剧种婺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早在明万历年间,弋阳腔就已传入金衢地区,明代兰溪人胡应麟有诗文记载与朋友拥坐兰溪县城酒楼听人演唱弋阳的情况:“潦倒坊头作酒狂,青衫重人少年场。那堪醉忆榔呀语,满酌金华听弋阳。”④婺剧的高腔正是由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义乌腔和杭州腔等南戏变体在金华当地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就其传入路线来看,弋阳腔自南而北,先从陆路进人衢州,后经水路抵达金华;余姚腔、海盐腔等是自北而南,由水(钱塘江流域)、陆(新昌、嵘县)两路传入金衢;义乌腔则形成于金华府义乌县,由海盐腔流入义乌并结合义乌的地方音乐而成。这些由南戏脱胎而来的声腔从明代到清代不断地在金衢地区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婺剧的三路高腔 婺剧昆腔源于南戏昆山腔。昆山腔即后来的昆腔或昆曲,以苏州府的昆山、太仓为源起之地。形成之初与其他南戏变体一样长期流传于民间,明嘉靖末年开始,经顾坚、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不断革新,昆山腔成为深受文人重视的地方性声腔,后在明代万历年间取得了正宗的官腔地位。昆山腔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不同的派别,按地域论有昆山、长洲、太仓、无锡、吴江、上海等派别。昆腔在历史上的传播很广泛,从舞台上保存下来的昆曲以及昆腔在各剧种内被吸收的情况来看,它们大致分布在浙江、湖南、河北和北京四个地域范围内。婺剧中的昆腔属于浙江地域范围内,昆曲传入浙江后,自明万历初至崇祯末,以清唱曲会、家庭戏班⑤和江湖梨园三种形式在浙江各地传播。在这三种形式中,江湖梨园的形式与婺剧中昆腔的发展较为密切,婺剧中的昆腔,又称“草(台)昆”和“金华昆腔”,可分为金华昆腔、兰溪昆腔、衢州昆腔、东阳昆腔等。早期的婺剧昆腔与苏班无二,后因长期流动于农村庙会,多在庙台、草台上演出,道白中夹杂了金华方言,音乐在长期发展中因受高腔、乱弹、徽戏的影响没有了原苏昆的清柔婉转,更多呈现为粗犷豪放,但其曲调仍保留了苏昆的曲牌联套体结构 乱弹是婺剧中的主要声腔之一。乱弹腔最早形成于清初,乾隆中期陆续续成的《缀白裘》里除了收入大量的昆曲折子戏剧本外,还收入了其他腔调的剧本短折三十余种七十出,分别标明为“高腔”“梆子腔”“乱弹腔”“西秦腔”和“时调”。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版的《缀白裘》六集合刊本“范例”里说:“梆子秧腔,即昆弋腔,与梆子乱弹腔,俗皆称梆子腔。是编中,凡梆子秧腔,则简称梆子腔,梆子乱弹腔,则简称乱弹,以防混淆。⑥由此可知,清代前期文献里经常见到的“梆子”“乱弹”是经湖北、安徽的过渡传到江苏的秦腔,之后又与当地声腔结合而形成的,盛行于苏州、扬州周围地区的复合声腔。这种复合声腔之后传播到浙江境内,嘉庆《衢州县志》里录有郑桂东《竹枝词》曰:“送赊乌饭未宽闲,演戏迎神遍市?。妙舞清歌人不醉,乡风贪看乱弹班。”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乱弹在衢州很流行。乱弹之后在浙江繁衍出许多分支,并由衢州传入金华,成为金华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 婺剧徽调源于安徽徽戏。徽戏在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以及安庆、石牌一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徽戏随着徽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