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奇农妇袁花兰写在北京的故事.doc
奇农妇袁花兰写在北京的故事
袁花兰生在湖南衡阳,长在河北武邑县审坡镇蒋屯村。
1957年爹返乡挑的大箩筐里前面放着她,后面是家什。他参加过卢沟桥战役,上过黄埔军校某分校,没有儿子就把花兰当儿子养,没人知道他为何返乡。他务农也是个明白农民,改园改地,把生产队七八个人换班脚蹬的扎棉机改成了牛拉棉花弓式的半机械化;给队里看菜园子就做嫁接,黄瓜长得又粗又嫩,那茄子大得跟小西瓜似的。
1963年京津溏的那场特大洪水把河北农村泡了,招生的没去,花兰没摸着升高中。“低指标,瓜菜代”,穷得棉籽饼、树叶子啥都吃,再加上媒婆子整天鼓捣,花兰就寻了婆家。嫁人了,也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爹做样子呢!
一
1985年3月,作为《中国妇女》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妇女知识竞赛”获奖者,40岁的女农民袁花兰成了新闻人物。《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作了相关报道,其中一篇题目为“她代表四亿农村妇女登上领奖台”,中央电视台还播出了电视报道剧《袁花兰的故事》。此前她就已经是河北省“三八红旗手”了。
她的生活之路是书本铺就的,得空儿就爱看书,还当过11年民办教师,也挺会过庄稼日子。那时候农村还不实行计划生育,她就已经计划自己了……她种的棉桃结得比别人的多,她养的鸡就不闹瘟,她是村里第二个买电视机的,这钱是她卖棉花、卖猪、卖羊攒出来的。这些都受益于她订阅了《河北科技报》,一板一眼地科学种田、养殖呗……1983年她从报纸上看到信息就报了名,经过几个月函授,开始搞食用菌栽培和微生物试管制种,忙不过来,儿子们的三双小手全跟着忙活。由于方法得当她一举成功,成了武邑唯一的食用菌制种专业户,在家义务培训了300多名学员外带卖菌种。
那年她顺利通过初试即要进京参赛,那时正值制种季节,少制一茬就损失不小,她的账目算得精明:“钱丢了可以挣,机会丢了可就再找不回来了。”到北京一看选手都是高文凭的小青年,她就不耻下问,各种古今中外资料就抄下了两大厚本子。初赛结束,电视导演大姐感慨地宣布:“这里数花兰年纪最大,文凭最低,又是农村来的,成绩挺好,人家上了前18名,并且还不是第18名和第17名。”
花兰笑了,心说:啊,那我就是第16名了。
这次大赛有她一直后悔的事情:万万没想到演播大厅的灯泡子那么烤人,那天把她热懵了,汗珠子把西服后背都浸湿了,光顾着擦汗,不在状态……
二
怀揣110元钱、45虚岁投奔北京闯天下,花兰又闹了个让众人目瞪口呆。
参加大奖赛她的奖品是洗衣机,于是又成了村里的第一位双缸洗衣机拥有者。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门庭若市的采访彻底结束,不甘贫穷的思维又转圈儿般地回来了。
人们效仿做菌种她就改做玻璃纤维。她寻思着,碎玻璃到处都有,1分钱1斤,可是卖玻璃纤维就1元钱1斤,一本百利嘛!没有条件上正宗设备,丈夫就在厂里用白铁页子、铁棍子给她焊了个土机器,那家伙危险挺大,电路迸出的大火球打着儿子好几回,只好赶紧下马,于是又招了十几个小姑娘在自家小院子里办毛巾厂。她往里进原料,往外送货,儿子看家管厂子。哪料到管推销的不执行合同,她便又带着儿子卖鞋――乡村5天5个集,母子骑的自行车上一边吊一个纸箱子,天天轮流赶。
她只身从石家庄的大批发市场进鞋。一次赶火车走到地下通道时,背着的两大编织袋子突然散包,趴在地上捡净、打包,狼狈不堪地刚跑进站,就眼看着火车“呜”地开了,她只有背着两大包鞋出站再进站……
要过好日子就得比村里人做得苦。她不在乎皮肉之苦,就怕心里苦:丈夫长得周正人品也好,结婚多年后又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正式职工,可他致命弱点就是爱喝酒,小酒儿一喝高了就骂人打人摔东西!
这个清明,亲戚来家小聚,他又喝高了,花兰在外辛苦完一进门就呆住了:门窗的玻璃、暖壶、茶壶、茶碗等等这些她一次次辛辛苦苦置下的东西又全砸了,实在是没法儿过了,她噙着两汪眼泪、提溜着几件换洗衣服骑上自行车就走了:每到类似场景时她想过离婚,可三个儿子撂下谁又都舍不得,再加上丈夫一酒醒就抱着她的腿苦苦哀求,唉,凑合着过吧……
那天直到出村才想起掏掏兜儿,就110元钱:“算了,不回去拿了,万一他醒了哀求就走不成了!” 多少年了,自己好多想法在这里总是实现不了,憋屈得慌!她把自行车放在乡政府前面就上了长途汽车,她只有妹妹一个亲人,嫁在了北京郊区的花乡。
三
55虚岁时,那个贫寒的农妇已在京城造就出了一番事业,居住在北京一个中产阶级云集的大型社区。
乍到京城,傍人门户只一个多月。她寻思:上班才挣多少钱?还是做生意吧……从石家庄搞批发在北京卖,比方说几毛钱的袜子就能随行添市地跟别的卖主一样,卖2元多呢!她骑着妹妹家的三轮车串乡,两棵树拴个塑料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