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稀土Pr6l上CO和表面羟基反应的原位FT-IR研究*
稀土Pr6l上CO和表面羟基反应的原位FT-IR研究*
蒋宗轩 李 灿** 辛 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23)
提 要
利用FT-IR原位考察了稀土氧化镨上CO和表面羟基的反应。在473K以下,未检测到Co
和氧化镨表面反应的吸附物种;在CO气氛中,升温到473K,观察到甲酸根吸附物种的红外
特征峰1578,1371和1367em-1。用同位素D2部分还原的氧化镨吸附CO以及甲酸吸附证实了
CO与氧化错表面的羟基反应可生成表面甲酸根吸附物种。讨论了CO在氧化错表面的反应机
理及甲酸根的氧化过程。
关键词:氧化镨,原位红外光谱,一氧化碳,表面羟基
长期以来,用红外光谱研究CO在金属[1和金属氧化物[2]上的吸附态一直是一个
重要的课题。已有不少作者用红外光谱深入研究了CO在过渡金属氧化物[2,3]及其担载
金属氧化物[4]上的吸附,但用红外光谱研究CO在稀土氧化物上的吸附和反应却并不多
见。虽然一些作者用红外光谱研究了由稀土氧化物作为助剂和担体[5.6]的金属催化剂上
的CO吸附,然而其兴趣并不在稀土氧化物上,而是金属上的CO吸附。我们曾研究了
非化学计量的CeO2上的CO吸附和反应[7,获得一系列不同于过渡金属氧化物上的结
果。本文将进一步报导另一个非化学计量的稀土氧化物Pr6O11上的CO吸附及其反应。
实 验 部 分
1.催化剂制备:实验中所用样品Pr6O11是用硝酸镨和氨水沉淀制得氢氧化镨
(PH值控制在8 9),再用去离子水洗涤直到除去大部分NO3和NB-4离子,最后在403K
烘焙12小时,1023K空气中焙烧8小时制得。将此Pr6O11压成自支撑片置于红外池中
进行红外研究。所用药品都为分析纯。
2.仪器:红外光谱在PE180OFT-IR光谱仪上摄取,scans为4,分辨率为4cm 1;
使用液氮冷却的MCT探测器;采用外热式加热的石英红外池,可在1073K以上的高温下
处理样品;用NaCl盐片作红外池窗口;真空系统可达到优于1.33 10-2Pa以上的真空
度。所有红外光谱都扣除了本底。由于Pr6O11本底在2500cm-1以上和950cm-以下透
过率极低,所以在2300 950cm-1范围内摄取红外光谱图。
3.实验步骤:将Pr6O11样品片置于红外池中,将红外池与一内循环真空系统连
接;进O226.6KPa,在973K氧化处理样品片5小时;氧化处理产生的CO2,H2O用液
1991年4月22日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基金)资助项 目。**通讯联系。
氮冷却的冷阱收集,直到用红外光谱检测不到表面污染物 如(表面碳酸基等)为止。然后
在973K抽空1小时,在1025K抽空15分钟,即得一高度脱气的Pr6O11表面。摄取所
需温度点的样品本底光谱。于室温通入COO.07KPa),逐步升温,用红外光谱原位考
察各温度点的表面物种的生成过程。
结果 与 讨 论
一()CO在Pr6O11上的吸附和反应
将CO于室温通入红外池中,20分钟后未观察到表面吸附物种的谱峰 (见图1(a)),
升温到373K,20分钟后仍未观察到表面吸附物种的谱峰。继续升温到473K,20分钟后
在1578,1371和1367cm -出现三个峰 见(图1(b)),这是表面甲酸根吸附物种(HCOO-)
的特征峰[8,9]参(见 “归属”部分)。表面甲酸根物种是通过CO和表面羟基反应生成的产
物。当升温到573K时,这几个峰都相应增强,表明表面甲酸根吸附物种的量增加,同
时在1477cm-1处出现一新峰 (图1(c));当抽空升温到673K时,1578,1371和1367cm 1
三峰消失,对应地在1374cm 1处出现一新峰,1477cm 1峰增强。1477和1374m-1峰迨是
表面碳酸基吸附物种的特征峰[7],说明甲酸根吸附物种被进一步氧化成表面碳酸基吸
附物种 (图1(d));继续抽空升温到773K,1477和1374cm-1峰强度减弱,说得明表面碳
酸基已开始分解;30分钟后此二峰并未完全消失,说明此碳酸基较稳定 (图1(e))。
(二)D2还原处理的Pr6O11上CO的吸附和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福州是“火炉一号”有点冤.DOC
-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的骨制品-东南文化.PDF
- 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牙齿釉质生长线与个体发.PDF
-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业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网上工商应用平台.DOC
- 福建银耳蜻种类和综合防治研究.PDF
- 离子对烷基化法在,5一6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PDF
- 离子型稀土信息简报(2016年第10期总第36期)-江西离子型稀土工程.PDF
- 磷水平对杂交水稻及其亲本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中国水稻科学.PDF
- 离子束辅助反应制备的氧化铪薄膜特性3-强激光与粒子束.PDF
- 离子液体反应介质中3-羟基丙酸甲酯加氢反应研究-分子催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