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doc
四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提纲: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
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
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孟子》说:“食、色,性也。”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 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这种概括,反映了食与性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食与性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特征这一现象,实际上已超出人类的自然需求,不仅是人类个体发展的自然生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 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对饮食有句百世不刊的名言,这就是: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比孟子的“食、色,性也。”还要彻底,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对这“大欲”思想作出具体阐发的,有许多鸿儒硕学,虽然他们流派不一,师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的见解。荀子说:“ 若夫且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1) 韩非子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2)杨朱认为人的本性是:“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闻,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3) 《吕氏春秋》认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这部书正是从“贵生”的高度,对先秦的饮食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写出《本味》、《本生》、《尽数》等不朽的篇章,成为先秦的烹饪宝典,享名千古。在先秦诸子中即使主张以苦行对待生活,摩顶放踵,枯槁不舍的《墨子》也不例外地宣称: “食为性命之基。”
在儒家心目中,饮食不仅是满足人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向日用消费生活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师承儒家的思想家们无不秉承这一观念,作出自己的解释。宋代大儒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0) 清代理学家戴震说:“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欲是什么? 他又说:“不过怀生畏死,饮食男女,与夫感于物而动者。”(11) 使主张清心寡欲的张载也认为:“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12)
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不可须臾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之广,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13) 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14) 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谚,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入人心。
饮食是天理、人欲这一信念的确立,对国家来说,使历代王朝的当权者都把“足食”作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对民众来说,追求温饱和美食成为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合理要求,这是中国饮食业发达,烹饪技艺精益求精的原动力。
饮食在中国的出世不凡,不仅是有这样的经典之教,还由于它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礼的本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发端与饮食相连,就给这一普通的生活行为,赋以神圣的内涵。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对饮食的重视仅仅次于他推崇备至的“礼”,至于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早已被美食家们奉为经典之教,脍炙人口。对于饮食中的十不食,即“食噎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