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清:重现中华民族文化经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仁清:重现中华民族文化经典.doc

李仁清:重现中华民族文化经典   年近花甲的李仁清凭着高浮雕传拓技艺成为纪录片《大国工匠》的采访对象之一。李仁清谦逊地说,只是在“打刷声中传承古老文明”。   “先用小牙刷扫除碑刻上浮土,后用棕刷刷上宣纸,再手持剪刀沿浮雕高处与低处交界部分剪开……”深秋的深山里,李仁清在一处清代浮雕石刻前,时而站立、时而半蹲,手把手为学员传授高浮雕传拓技艺。   “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18岁时,李仁清正在河南商城县读高二。一位在郑州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亲戚回家探亲,家人请求他把李仁清带到郑州学艺。看到李仁清聪明机灵,亲戚爽快地同意了。   到了郑州,在亲戚的安排下,李仁清在当时的河南古建队(后来的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当起了临时工,与墓碑、石刻打起了交道。   李仁清从平拓学起,刚接触拓片那段日子,面对一张张拓印出来的黑乎乎的图案,李仁清觉得既枯燥又乏味,又没什么乐趣可言。不过,每次野外工作,李仁清接触的都是考古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年轻的他机灵好学,不懂就问,没过多长时间就学会了石刻绘图,并开始摸索着单独制作拓片。渐渐地李仁清逐渐认识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   从事拓印几年后,李仁清喜欢上了这份事业,越干越有兴趣。平时,他勤奋好学,绘图、摄影、古书装裱修复等,都乐于尝试。所里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李仁清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李仁清经常和文物专家们行走在荒郊野外调研,手电筒是晚上最离不开的东西,吃的也是简单的干粮,风餐露宿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条件艰苦李仁清都不在意,他最兴奋的莫过于发现一处年代久远具有拓印价值的古迹,哪怕仅仅是一块被风雨剥蚀得斑驳陆离的古墓碑,也会让他兴趣盎然。   李仁清的工作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一年,他和同事在河南焦作博爱县青天河古栈道发现一处高达几十米的摩崖石刻,石刻很有研究价值,他们决定进行拓印。石刻离地几十米,搭设脚手架工作量大,且工作起来不太方便。经过研究,李仁清和同事用绳子吊在半空轮流作业。为了赶工日夜不停,忙了三天两夜才完成。   被老祖宗的方法迷住了   在我国,拓印技术盛于隋唐,延续至今有众多类别,大都受平面局限。刚入拓印行的李仁清认为,无论是平面碑碣,还是立体雕像,都可以拓印,但老拓工教导他,中国自古传习下来的只有平面拓印法,立体的东西会顶破拓印纸张,完全不可行。   祖宗之法是有大道理的,作为学徒工,李仁清却被自己不着调的想法迷住了。在精心学习平面拓印技术的同时,他仔细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东西,背着师傅,他开始拓印浮雕。白天忙工作,晚上在家忙他的浮雕拓印,拓印的对象是李仁清从外面搞来的一些废弃的浮雕赝品。不知浪费了多少生宣,李仁清却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的摸索,李仁清当年那个曾被认为怪异的想法变成了成熟的操作技艺。当李仁清研究出的创造性技艺渐被认可之后,他开始拓遍大江南北,对高浮雕和圆雕造像文物进行抢救性拓印,留下宝贵的档案,而且成为中国申遗的重要依据。   2016年7月下旬,李仁清挑战了一座北魏时期雕塑的立姿释迦牟尼像,它坐落在河南巩义市的一个石窟里,佛像高6米,宽6米,当时的能工巧匠倚崖就势,精心雕刻,尽管经历了1500年风剥雨蚀,依然法相丰腴,实属中古时代的雕塑艺术经典。   李仁清把湿度合适的宣纸一一铺到大佛的脸上和身上,对凸起部位的拓纸,他都需要确认合适的位置,用剪刀仔细地剪开,用打刷把宣纸与佛体完全贴敷在一起。   时值盛夏,炎热的天气使得宣纸中的水分蒸发很快,李仁清和助手们一刻都不能停息,必须在水分完全蒸发之前刷上墨汁。上墨需要重复十多回,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工作,李仁清终于完成了这幅巨作。   与平面拓印不同,由于立体拓印需要随着拓体凹凸而把纸面剪开,这使得拓印后的宣纸是碎片状的。李仁清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上千张的碎片状拓纸拼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整幅拓片。   经过三天的接片拼纸,拓片上的大佛像不仅毕肖原雕,而且浓淡相间的拓印墨色似乎光影浮动,让大佛产生了衣袂飘然之感,历史经典变得灵动可亲,这种感觉是现代科技复制术中找不到的。   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   2013年,李仁清被河南省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年,他成立了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   在野外作业的过程中,李仁清越来越感觉到保护文物的紧迫性。这些年来,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石刻的风化速度正在加快,一些二三十年前还很清晰的石刻,现在连一个字也看不到了。祖国大地上的海量文物需要保护,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做完的。李仁清渴望有生之年大量培养弟子,传授技艺,共同努力将历史信息更多地留给后人。   接下来,李仁清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将自己数十年摸索出来的高浮雕传拓技艺整理成文字,毫无保留地发到网上。很多网友感慨地留言:“我惊呆了,还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