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明戏曲中的大团圆模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元明戏曲中的大团圆模式.doc

浅析元明戏曲中的大团圆模式   摘要:戏曲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情节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在宋代大量涌现,于元代得到了发展,在明代时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本文试以几部作品为例来探讨其成因及时代的特殊性。   关键词:大团圆;形式;原因;比较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11-01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特有的一种模式,这种写作模式在元明时一派繁荣。虽叙述内容,故事情节,气氛渲染有所不同,但结局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好人好报,恶人伏法,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一、大团圆的形式   (一)借助明君、清官使得冤案昭雪,矛盾和解。李行甫《灰栏记》中包拯智断争子案,将奸夫奸妇凌迟处死,海棠胜诉,母子团圆。关汉卿《蝴蝶梦》一剧中皇亲葛彪打死平民王老汉,王老汉三个儿子替父报仇,误将葛彪打死。包公做梦了解此案内情,并以其智慧设计救护,最终使其一家团圆。   (二)借助仙鬼、梦境等超自然的力量实现愿望。遇上清官明君的几率太小,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希望在哪里呢?为了实现愿望,仙鬼等超自然的力量被虚构出来。此类作品在元明清戏剧中也占有很大的成分,明瞿佑的《剪灯新话》一书中此类作品也不乏其数。《长生殿》杨妃死于马嵬坡,但明皇对她仍念念不忘,最终爱情的力量使两个人得以共赴月宫在仙界团圆。而实际上,历史上的杨贵妃是因为红颜祸水三军不前逼迫唐明皇赐死杨于马嵬坡。   (三)依靠科举及第,功成名就,皇帝赐婚得以圆满结局。《西厢记》一改《莺莺传》中的莺莺被抛弃的悲惨结局,让张生考中状元并和崔莺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中杜丽娘是杜府千金,家法甚严,只因梦而感与书生柳梦梅结合,才生生不已,但最后还是靠皇帝赐婚团圆。   二、形成大团圆模式的原因   (一)元明时期的文化建构。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累面前,元明时期的文人在自己本身所处的时代环境之下对以往文化积淀进行自我选择,而这不仅源于自身的情感和价值所需,而且也由社会当时的氛围所决定。   中国的子民有着很浓厚的鬼神思想,这种思想衍生出的善恶报应,是几千年来人们所一直坚守的道德依赖。加之儒文化中“和”的思想,使知识分子们积极于仕进,那么对于结局的圆满向往则又是他们孜孜以求所愿达成的终极目标,而这种心态在戏曲文学创作中得到了体现。与儒文化一起主宰中国主流思潮的还有“道”“佛”,道教文化追求的更多是长生仙化,重在对现实的解脱缺少面对现实的思考,这就在一方面促使了大量戏剧也多以受苦受难的主人公最终超越现实升仙或遁化而去的圆满结局。   (二)“言志”传统的影响。我国文学作品多以“言志”为目的, 知识分子在作品中寄予了自己的感情, 宣泄了现实中遭受的痛苦, 实现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团圆。我国传统戏曲兴起的时期, 正是文人们颇不受重视的元朝,他们通过在作品中描绘出的一幅幅“团圆”景象来抒发心中的愤懑, 宣泄积聚的痛苦。先秦以来,知识分子们对于儒文化中“不朽”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为了追求不朽,多数士子们在“不遇”的元代时期把目光投向了为民众所喜爱的戏曲的创作,既然不能名垂青史,那么就垂名于民间吧。   (三)受众审美接受心理的需要。每个时代受众心理固然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民众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文化圈中,受教育程度、生活条件、文化素质的限制,不可能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他们大多从现实社会中积累经验,从通俗故事里了解处世模式。   (四)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看戏动机需要。戏曲不受观众文化水平的限制,即使不识字的妇孺,也能受到戏剧艺术的感染,心为之动,情为之移,产生一种娱乐享受。元明之际,平民百姓作为戏剧的受众主体具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希望有一个理想世界来摆脱现实的苦难与困扰,戏曲里人物的大团圆自然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结局。   三、中西悲剧比较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西方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传入中国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震颤,引发的反思热潮使我们至今对中国的悲剧观仍存在争议。   其实,追问为何中国不能产生真正西方化悲剧并无多大意义。关键我们要认清中西文化的支撑点是不同的,善与恶,美与丑,痛苦与拯救标准不一样,西方人有苦难会有宗教去救助他们的灵魂,有罪恶就有上帝会安抚他们的心灵,于是他们可以超脱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故事。中国的子民只有在小小的梨园舞台上可以与人物同喜共怒,人物命运与观众心理休戚相关。    四、结语    本文从大团圆模式及原因对元明时期的戏曲进行浅析,同时也认为大团圆结局不应成为否定中国存在悲剧的依据,而是主张应顾及到中国悲剧产生的土壤,承认中国戏曲悲剧的独特美学品格。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