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中村问题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学者对城中村的定义
我国对于城中村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有关城中村的概念和提法目前还不完全统一。根据文献可以看出,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早期研究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李增军,1 995)、都市里的乡村(田莉,1 998)、城市里的乡村(敬东,1 999)等,房庆方(1999)开始称其为“城中村”。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才逐渐统一为“城中村”这样的提法。
城中村研究开展时间短,国内的研究者依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描述。①从建筑布局角度认识城中村。认为城中村是一种介于传统农村聚落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和城市多层建筑之间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具体就是建筑密度高、层次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规划,各种用地犬牙交错、杂乱无章,村屋密布犹如蜂房,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②从人口学的角度认识城中村。认为城中村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很少;流动人口集中,人日职业成分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意识,小农思想严重。③从城中村引起的社会闯题角度,认为城中树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具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特征,又存在严重的城市病。④通过比较城中村与城市及农村的经济方式的不同,认为城中村具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村民以出租房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城中村的研究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认为,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位于城市的边缘区,总体上还是农村社区。
比较著名的观点是: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教授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李诚(2005)年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人员身份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依然传承农业社会特点的农村聚落点。虽然不同学科有不同见解,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已经形成以下共识,即:①涉及‘城”和‘村”的概念,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②城中村的实质是一种农村社区,实行的是农村典型的集体管理体制;③城中村在物质形态构成和生活结构方面已经明显非农化;④原著民在城中村居住者中占有很小比例,城中村的居住主体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
虽然没有统一公认的城中村定义,但笔者更倾向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出发点给出定义:城中村是城市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是在城乡二元土地管理体制下,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的矛盾所引发的,是指在城市规划用地内仍然保留了部分农村社区的外观形态、人际网络、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的特殊城市社区。因为在城乡二元政策的影响下,才导致了城市的急剧扩张,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将部分农村用地划为城市工业用地,由此才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
二、城中村的演进过程
城市社会学家P.E.Park在研究1920年代的美国城市时,发现城市社区是历史的、动态的现象,处于不断演变替换的状态。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社区激烈变动的同时,“城中村”社区也存在社区转型现象,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城中村”完成了从形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因此,也称为“城中村”的四阶段“生命周期”。(常玮,2006)
第一阶段为聚落形成阶段,也可称为“前城中村”阶段。其特点为传统农村居住聚落。这时城市尚未扩展至村镇,“城中村”还只是单纯的农村居住聚落,以农业为主,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较低。村镇主要功能是农民居住聚落或农村中心地。
第二阶段为城乡结合部阶段。其特点为城乡接触。城市用地扩展,周边村镇的部分土地被征用,形成城乡混合的格局,工商业逐渐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来源,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事非农活动,农民的生活空间逐渐收缩到狭窄的聚落内部。
第三阶段为“城中村”阶段。具体表现为城乡冲突。此时村镇耕地几乎全部被城市征用,只剩下完全被城市建成区包围的村镇居住聚落,这个阶段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该地区农民土地被征用已经无法靠种田为生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没有实现同步城市化。行政上,“城中村”还属村镇建制,农业收入极少甚至没有。“城中村”治安恶化,此时,“城”“村”之间在建设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冲突日趋明显。
第四阶段为“城中村”瓦解阶段,特征是完全城市化。随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