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生命叙事中彰显时代精神
在生命叙事中彰显时代精神 【摘要】对于文学而言,中国故事既是源泉,也是内容。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尊重文学的天性。作家应融入现实,直面生活,表达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和精神欲求,讲好这个时代里的生命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 生命状态 中国文艺
【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
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尊重文学的天性
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文学的历史使命。但对于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这一问题,却不是能够轻易用学术理论推衍出来的,再清晰的辨识也是纸上谈兵。文艺家需要以实践作答,将其落实到笔头上,用优秀的作品说话。否则,“讲述中国故事”就可能成为一个喊得很响却难有着落的口号。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尊重文学的天性
“故事”既冠以“国”字号,就要求大气、宏观。所以有评论家认为,相对于“个人叙事”“日常生活”和“私人生活”,中国故事应该更偏向于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视野。这一观点固然很有道理,然而在具体创作中,作家所关注的往往是个体生命,很少有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只关注故事的框架是否足够宏大,视野是否足够开阔,再大的叙事格局也要落在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上,所以如何刻画出鲜活生动的形象才是关键之所在。以孙犁的《铁木前传》为例,作品关注的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属于典型的中国故事。从审美角度看,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作者的生命叙事。不管是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还是他们的子女六儿、九儿,都十分鲜活。若孙犁在创作时把主要笔力放在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经验的总结上,作品或许会有一个比较宏观的框架,但却缺少了生命的“黏性”
文学中的生命不同于哲学中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理念是对生命活动意义的体认,而文学中的生命理念则是对生命自身状态的体认。文学中的生命叙事是作家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表达,其中既包括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也不排除对现实困境、精神创伤的宣泄。一切现实中的生命,都可能成为文学家关注的对象
同质化和单一化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尊重生活、紧贴生命,是规避同质化和单一化的最佳选择。在文学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现实状态、领悟生命的奥义、在感性层面增强叙事的张力,是文学家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惟有生命叙事、个体叙事,才能真正使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学作品在感性层面上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成功的文学作品应在生命叙事中彰显时代精神
文学的价值来源于生活,换言之,人物所具有的生命感、生命气场,才是散发强大艺术感发力量的源泉。“感发力量”是文学生命价值的体现,生命感来自于人的内在,来自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挣扎,其中凝聚着生命的张力。生命气场则来自于人物的独立和个性,能够与同质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最容易被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也最能引发其共鸣。在作品中,人物的独特性一般是通过特定境遇下的纠结、选择和行动等一系列行为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因为这样的呈现发自内心,因而也颇具真实感。正如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个体的价值与命运》中所言:“最真实的个人情感是最普遍的。”
与现实生活一样,文学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孤立、封闭的,他们也是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细胞。他们或奋发进取,或焦虑彷徨,他们身上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从这个角度讲,时代精神就蕴含在生命叙事之中,这一点已经为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充分证实。例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就是?v述中国故事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格局广阔,堪称表现农村生活的巨幅画卷,同时也印证了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中,支撑这幅画卷的是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和他们的后代,还有鹿三、黑娃、田小娥、朱先生、冷先生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民族之魂、人文之髓、人性之杂都凝聚在这些个体生命之中。《白鹿原》对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取决于作品对生命的生动叙事。一批骨血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为作品带来了强大的生命气场,生命气场之所在,即为民族精魂和人文神髓之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需要把“个体生命”与“私人性”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关注个体生命与关注私人性有本质的区别。强调个体生命,是强调生命感,这是问题的核心。文学即人学,故而文学中的人绝不是抽象的人、空泛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有生命感的人。进一步说,强调生命和个体叙事,也不是否定宏大叙事和史诗性作品,两者并不抵牾排斥,作品的宏大和史诗性也是通过生命叙事来实现的。个体生命渺小而又博大:在社会存在面前,每个生命都如微尘般渺小;但作为生命,其内在空间又大至可容纳天地,而正是文学将生命这一小大由之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日瓦格医生》中的尤拉,《静静的顿河》中的葛里高利,均是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在评论《日瓦格医生》时提出,它之所以是“现代伟大创作之一,是我们时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不是因为它写了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