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实施
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实施 摘 要 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是当时社会职业指导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实施针对各级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教学课程、训育课程和补习课程三个途径,以挖掘常规课程的职业指导价值,增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补充职业指导的参观、体验和调查活动,联络社会职业指导机构和各界资源为重点,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地位、深受当时主导教育理念影响、发挥多种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多元合作网络体系及注重专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等特点。分析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的课程形态及实施途径,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发展指导、职业渗透和生涯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9-0072-06
民国时期是我国职业指导兴起和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职业指导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途径广泛开展,校内职业指导贯穿中小学和高等学校,主要通过相关课程及其活动实施。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实施集中在挖掘常规课程的职业指导价值、增设专门课程和选修课程、开展多样指导活动、提供丰富社会资源等方面。分析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的课程形态及实施途径,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发展指导、职业渗透和生涯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发展概况
(一)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职业指导运动影响,以及当时国内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一大批爱国教育家和进步知识分子从正确理解职业、认识职业的真价值、避免人才浪费和损失、沟通教育与职业,解决毕业生生计及社会失业问题等角度,提出对职业指导的不同理解。基本内涵集中在:“职业指导,乃是根据现在的事实,过去的经验,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去帮助个人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及改进职业”[1]。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职业、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加入职业、改进职业、改选职业、增进职业效能”[2];“其实施之时期自小学职业准备直达青年离校后确能在职业界自立之时为止”[3]。根本目的是:“调查职业的实况和机会,诊察个人的才力和天性,以便供给相当的指导和劝告,帮助青年准备并且择定他的终身事业,继续注意事业的进步,以谋个人的福利,和社会的发达”[4]。课程是学校职业指导实施的主要载体正如顾树森所言:“职业指导的方法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学校的课程;一方面是关于社会的需要”[5]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
职业指导与中小学教育关系密切,不论升学和就业,都应该接受职业指导。其横向上与教育指导、升学指导、就业指导、服务指导、职业训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纵向上在小学侧重职业陶冶、中学侧重职业准备,关键是突出与儿童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一致性,符合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小学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而且是生活教育的起点,职业指导是应有之义,且此阶段主要是职业陶冶。即根据“学”就是“做”的原理,避免空虚抽象的教育,从事实际具体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生活准备。中学教育是完成普通教育和开始专门教育的时期,学生的情况非常复杂,更需要各种指导。中学职业指导侧重体察个性与了解职业,分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两部分,以为学生选择出路做准备。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学尚是精英教育的现实,初中被认为是职业指导最为关键的时期。潘文安高度重视中学的职业指导:“初级中学为升入高中之准备,一切学科,多含试探青年心理智力之性质,与其未来趋向至有关系。……其需要职业指导之急切,在各种教育阶段中为最甚。”[6]
(三)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以前,中小学职业指导主要由民间提倡,职业指导限于学校零散的活动。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邀请实业界代表在学校演讲并开展调查,标志着职业指导在中国学校的滥觞。第二阶段: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行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小学职业指导正式通过课程这个主渠道得以实施。《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贯彻1922年“新学制”的基本原则,确定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开设职业课程或职业科,推动了职业指导在中小学的实施。第三阶段: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要求学校设立职业指导部,并在中学课程中加入“职业指导”课程①,开教育史之先例。第四阶段:1937年抗战爆发到国民党败退,期间虽也提出职业指导办法等措施,但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显著发展。抗战胜利后中华职教社再次成为推行职业指导的有力团体,在上海创建比乐中学并开展职业指导,为当时各地中小学实施职业指导提供了经验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职业指导课程的实施
(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