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3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 1.孔子的思想 (1)政治上:提出了“仁”和“ ”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整编文献:《诗》《 》《礼》《乐》《易》《春秋》。 2.孟子的思想 (1)发挥了孔子的“ ”思想,提倡“仁政”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 (2)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的学说。 3.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的重要思想。 (2)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道家 1.老子的思想 (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2)老子的理想社会是“ ”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2.庄子的思想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 1.法家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刑罚确立政治秩序,加强君权。 3.商鞅变法:废除 制度和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4.韩非的思想主张 (1)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 系统化。 (2)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 1.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的 ,著有《墨子》一书。 2.主张和核心思想:“ 、交相利”,以此为核心,又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3.哲学思想: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 的方法论基础。 [深化认知]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名师点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 墨家主张“兼爱”的平等思想,与孟子、司马迁等人的尊卑有序的思想相违背。 答案: B 2.右图是当代名画《孔子问礼于老子》。下列属于道家学说的是( ) 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主张“无为”,是道家学说。 答案: B ◎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 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 ”。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 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