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 .docVIP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 .doc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利率市场化 摘要:我国金融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仍未突破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并在存款利率等方面形成新的金融压抑,存贷款利差扩大不利于银行创新改革;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运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在实行赶超型金融发展战略中,为不被旧的路径锁定,使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减少金融改革中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在既有路径中边发展、边修正改造,调整金融结构,变银行主导型为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职能也应及早转变,促使政府主导的供给型金融向市场主导的需求尾随型金融转变。   关键词:金融,利率市场化,路径依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形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在它产生的当初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容的,因而能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依赖型的路径往往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路径,或结合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旧路径进行改造。当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面临着既有路径依赖的阻碍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整个金融业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我国建国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初期为迅速组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建设中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济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后,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了。其后虽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及其他金融市场虽有发展,但仍处于配角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仍相当有限。而根据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一不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非银行金融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能分散经济增长中的风险。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和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使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也会因为昂贵的沉淀成本及其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使既定的路径难以发生改变,形成路径锁定效应,并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既定金融体制下,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使银行不致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遭受损失。然而一项成功的改革,不仅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还依赖于初始时选择的路径,一旦路径出现偏差,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彭兴钧,2002),最终导致失败,并且金融行业改革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何在?   二、过去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原有路径   1.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有增强趋势。金融改革20多年来,尽管股票、债券从无到有,其他融资途径也逐渐增加,单一的银行融资模式被打破,但这种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趋势并未能有效地持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形势出现逆转,从可统计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融资的比例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进入通货紧缩期后,经济增长放缓,为此,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量加大,而资本市场却自2000年开始萎缩,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在体制;蕊策、短期行为等多种原因下发放了大量的贷款。   2.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消除金融压抑和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会逐渐缩小,但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些年份,存款利率为负,有明显的金融压抑。考虑到近几年改革中“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实际上商业银行和一些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利率一般会上浮,而存款利率基本不动,则实际利差会更大,这是建立在压低存款利率基础上的。   3.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提高并非金融深化的表现。自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将这一指标的高低作为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FIR的数值又令人困惑,中国过高并继续攀升的FIR值是代表金融深化还是金融抑制?笔者认为这一偏离常态的高值代表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抑制,原因如下:首先,计算公式选择上的问题。戈氏的FIR计算公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由于金融资产总额的范围难以界定和统计,一般用M2代替,分母则用GDP代替。由于M2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只反映总量上的增减而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其次,由于我国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失业等方面因体制不完善,居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