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生态批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的生态批评

海洋的生态批评 一 生态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文学批评领域出现了一场把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推崇“生态主义”认知视角的“绿色”诗意革命。那个年代,人们已经开始担忧日趋严峻的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mdash;mdash;田园牧歌消逝、机器生化当道、“水球”危机四伏,受此类问题驱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自然应运而生。也因此,生态批评一直把环境问题置于现代性危机的中心。上世纪末,美国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布伊尔(LawrenceBuell)就认为,继20世纪最关键问题种族界限难题之后,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是地球环境的承受力问题。新世纪初,英国生态批评研究者贝特教授(JonathanBate)例数冰川融化、海水上升、过度捕捞、淡水匮乏、酸雨苯污、牛疯人殃等一系列环境危机后,再次提出了那个不得不提的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 生态批评自诞生后,便逐渐成为一门全球性的文学研究显学。新千年里,生态批评的发展更加迅猛。世界各语种重要文学研究刊物分别推出了“生态批评特辑”,以哈佛为先导的各国名校纷纷开设了有关生态文学或文学与环境的课程。 布伊尔于2001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了新著《为濒危的世界写作》和《环境批评的未来》。斯坦福大学厄休拉bull;海斯教授(Ursulabull;Heise)2008年发表生态批评力作《地方感与地球感:环球环境想象》,提出了生态全球化和环境世界公民的观点。继布伊尔教授生态批评自然作品研究、关注环境公正的各文类研究“两波理论”之后,新世纪里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文学与环境研究会”首任会长斯科特bull;斯洛维克(ScottSlovic)提出了生态批评研究“第三波”的概念与设想mdash;mdash;一种多语言、多种族、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研究模式。2009年4月8日,斯洛维克在北京大学题为“美国生态批评与环境文学最新潮流(CurrentTrendofAmericanEcocriticismandEnvironmentalLiterature)”的讲座中指出,当今环境下,生态批评者需要的是勇气。他们需要勇气去阅读涉猎文学之外的更多领域,需要同时了解和研究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或水文学、食品学等自然科学,因为生态批评是跨学科的。更重要的是,生态批评者需要勇气去与文学领域甚至其它领域的人合作研究,一起写文章、著书。生态批评继自然作品研究、关注环境公正的各文类研究之后将进入第三阶段:跨学科、跨国界合作研究。 这一阶段的跨界研究无疑将为生态批评提供更多的视角,面向海洋的“蓝色批评”或许也将由此走向兴盛。其实,早在2001年,布伊尔的新著《为濒危的世界写作》就第一次把批评视角从大陆延伸到了海洋。在此书中,布伊尔以麦尔维尔的《白鲸》为个案,以整章的篇幅从海洋和鲸鱼的角度论述了海洋这个“作为资源与偶像的全球公地”。 二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如果从太空回望地球,就会发现我们栖居的星球其实是个“水球”。在这个“水球”上,生命的原色并非绿色,而是蓝色。然而,国内外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大地”,其流行色一直是陆地的绿色,“绿色研究(greenstudy)”、“绿色文化研究(greenculturalstudies)”是这门新显学的别称。1999年,美国批评家斯雷梅克在“环境文学论坛”里撰文赞叹生态批评发展速度之迅猛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全球范围内,lsquo;生态文学rsquo;和lsquo;生态批评rsquo;这两个词出现在期刊、学术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的无数专题研究、杂文和论文里,有如洪水泛滥、海啸席卷。”他大概不曾料想到,在生态批评风潮正旺、势头不减的新世纪里,就在人们喊出2004年世界环境日“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之后,印度洋海啸引发了举世惊骇的生态灾难,生灵涂炭,天地同悲。2011年,日本在地震、海啸与核辐射中再一次遭受海洋生态危机。在生态批评学者都热心于寻找“荒野”,阅读大地的时候,海洋mdash;mdash;处于人类关怀视野边缘之边缘的大自然生命的摇篮,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警醒人们: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奥秘、保护“水球”生命的和谐与完整。 如果说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阅读大地”的“绿色批评”,我们可以把“阅读海洋”,关注整个水球水环境的批评称作“蓝色批评”。海洋几乎占据了地球表面的3/4,古往今来波光浩淼的蔚蓝色大海给了人类无数诗意的想象和美丽的梦幻。从地球生态发展史上考察,海洋是地球流水的源泉、生命的摇篮。人类若要象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Holderlin)所言的,在地球上“诗意地安居”,毫无疑问,离不开生命之水与诗歌之魂mdash;mdash;海洋。大海对于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