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作者:陈庭平 李平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林业局 松滋市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11deg;~112deg;02prime;,北纬29deg;53prime;~32deg;22prime;,长江干支流贯穿全境,县市流域地段多是红壤低丘和滩涂地,拥有国土面积21.78万h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10.9万hm2,占全市总面积50%。至1991年开展“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以来,在全市低丘区域内大规模进行了治理与开发,并运用生态模式和先进林业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1低丘岗地环境资源概况 1.1自然条件 松滋市低丘岗地由8条小山脉自西向东延缓伸展,呈梯状下降;最高海拔815m,东部地区为平原和湖滩地,最低海拔33m,中西部绝大部分属低丘区域,海拔多在50~500m之间;以第四纪沉积母质上发育的红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南部多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间之以石英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土层一般为中土层(40~80cm),土壤pH值4.5~7.2。全境属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6.5deg;,极端最高温度39.5℃,极端最低气温-10.9℃,无霜期272d,年降水量1204mm,相对湿度78%。 1.2资源利用情况 在松滋低丘区域内,原生植被已基本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以马尾松树种为主,自然群落可以划分为马尾松-胡枝子-白茅群落和牡荆-茅草群落。20世纪70~80年代,全市大规模地发展了以油茶、柑桔、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以及以杉木、湿地松等为主的人工林,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低丘的治理与开发成效甚微,综合利用率低。甚至出现种柑毁茶、种茶毁油、栽杉毁松的错误作法,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90年代以发展高效经济林为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利用低丘资源,累计开发面积达1.3万hm2,成功地运用了多种生态模式,提高了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2.1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 实行开发一是以改土为重点,普遍推广“平梯抽槽、铺施底肥、合理间作”的开发模式;二是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当年开发,当年收益;三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精心建造人工生态系统,既做到改善环境又做到合理利用。如老城镇白龙埂柑桔场1991年按照“四高”的标准在荒丘上高标准建果园50hm2,成为全国低丘开发的样板。继白龙埂试验区开发成功后,全市又相继开发30hm2以上连片基地达34处,既利用了低丘的自然资源,又有效地改善了低丘的生态环境。 2.2按照农用林业经营方式原则组建人工生态系统 农用林业作为一种适合当地栽培实践的经营方式,是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进行,使土地的全部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体系。正是运用这种经营方式,广泛推广了立体经营模式,从初期开发“果-粮(玉米)-豆”“果-绿-菜”多项间作套种模式发展到“果-草-禽”“林-猪-禽”“林-草-畜-沼”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3按照科技领先的原则,发展高效经济树种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品种优良化,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如在全市引进了宫本、中秋等早熟柑桔品种和纽荷尔、朋娜、华红、罗伯逊等优良脐橙,还引进苍溪雪梨、系列布朗李等落叶果树,并积极推广本地选育的松滋柚、玫瑰李等地方优良品种。在生产技术上推广了高嫁换种、果实套袋、果园生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3生态开发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3.1增肥改土模式 在丘岗地实行开发最重要的是进行了土壤改良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根据这两大要素,增施肥料(主要是饼肥、磷肥、草料及栏肥),降低坡度,缩短坡长,增加地面覆盖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和减少地表径流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坡度较平缓、土层深厚的地方按照“平梯抽槽mdash;铺施底肥”整地方式发展高效经济林,在坡度较大(25deg;以上)、土质较差的地方发展用材林或为保护地面自然植被实行封山育林。全市在近10年内累计开发面积达1.3万hm2,其中发展柑、橙、柚、板栗、桃、梨、杜仲等高效经济林6667hm2。由于普遍采取铺施底肥,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大面积坡改梯,并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大多数控制在300~500t/km2bull;a以下,有效地改善了红壤地类的生态环境。 3.2立体间作模式 在经济林幼年期间根据作物特性和植物群体结构特点决定种植方式。如将高秆作物玉米种在梯田边缘,梯面种植黄豆、绿豆,梯壁斜面种植葡匐生长的作物如豇豆,同时选择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且与果树需肥时期相错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