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经历了10年,有人说今天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进入“后民生”时代。回首民生新闻发展历程,理性看待如今民生新闻的喧嚣和未来改革的出路,值得潜心研究。
一、民生新闻初始的力量
电视民生新闻的提法最早始于2002年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该栏目推出以后,迅速抓住了收视市场。他们意识到,“这样的新闻用旧有的诸如lsquo;社会新闻rsquo;、lsquo;舆论监督rsquo;这样的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辞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lsquo;民生新闻rsquo;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提出来以后,获得广泛响应和支持,学界、业界对“民生新闻”或诠释、或观察、或赞扬、或批评,突然之间,民生新闻本身就成为一个“新闻”事件。随即而来的是各省市电视台倾力打造民生新闻的狂潮。“新闻故事化”、“讲述家常化”显示出了民生元素对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渗透。
民生新闻在中国电视媒体上的出现,以题材上的民生内容、立场上的平民视角、表现上的平民化叙述、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使舆论引导主体完成“去权力化”的转变,展现了强大的推动力,做到了“人的回归”、“新闻规律的回归”以及“市场的回归”。
二、繁荣背后的隐忧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带来了超高的收视率和巨大的广告份额,但一味地强调收视率,致使很多民生新闻栏目的采编人员从选题、内容的策划到后期的采访报道,都简单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忽视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同时,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片面化理解使得民生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市井化趋势,有人把它概括为“四多四少”:一是从题材上看,细碎杂零的新闻多,连贯深入的少;二是从主题上看,小新闻软新闻多,有力度有硬度的新闻少;三是从报道形式上看,随意捕捉的多,精心策划的少;四是从报道取向上看,媚俗社会大众的多,体现新闻良心和社会责任心的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离奇怪诞、哗众取宠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凶杀、离奇、怪诞事件趋之若鹜,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强化视觉刺激和怪诞表现,偏离了生活的原貌和整体的真实。
2.罗列琐事、流于肤浅
罗列大量的井盖丢失、邻里纠纷、水管破裂等生活琐事,某些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出现浅薄、琐碎之势。
有的观众评价说“看民生新闻就像是看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在胡同里玩耍”。看起来很热闹,但看过之后又觉得没什么意思。
3.新闻关注点过度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谓软新闻的流行,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电视民生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迎合了小民生,放弃了大民生。
4.炮制新闻、捕风捉影
为了制造轰动的传播效果,一些策划者为网罗社会奇闻可谓绞尽脑汁,一方面重奖新闻线索,谁的“料”猛就用谁的,一方面广开稿源,不去核实新闻的来源,不去寻求证据支持,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推理演绎,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5.表达浅显、索然无味
一线采访编辑人员工作过程简单潦草,浮光掠影,就事论事,不善于观察、倾听和探究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由,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达过于表面化,为啥这样?还会怎样?无法展现,使今天的观众对民生新闻的浅显有了不满。
6.主持人播报方式存在媚俗化倾向
方言播报、娱乐明星播报、过分的情景演绎播报、评书等曲艺表现式播报层出不穷,各尽能事,过分的形式包装增强了娱乐效果,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主持人说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经常让观众一头雾水。
7.同质化严重
以“直播”、“快报”、“零距离”冠名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漫天飞舞,多台一面的现象司空见惯,报道内容、主持风格和栏目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
三、疲惫面前的清醒
观察国内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我们称之为一种疲态。疲态不致命,但制约活力、影响创造力。清醒地认知,突破瓶颈有利于在未来的道路上开拓前行。
1.正确判断民生报道题材的新闻
价值民生新闻栏目要把民生关注点放在有着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放宽报道题材的选择,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选题都应当成为民生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能更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2.引入新闻的深度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表面化和肤浅。在看惯了初觉新鲜,但印象不深、转瞬即逝的民生新闻后,受众对民生新闻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还会怎样发展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媒体要突破浅层的反映和信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