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士制度之.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士制度之

選士制度 之 唐代科舉制 隋代開科舉先河 開皇七年(587)制,諸州歲貢三人,工商不得入仕,開「秀才科」先河 大業二年(606),置「進士科」,策試諸士 隋選進士,州郡策試於前,朝廷策試於後,前者是選舉策試並行,後者是純粹考試,影響後世一千三百多年的選士制度 甲. 唐代科舉制度之內容 (一) 取士途徑 甲. 生徒: 凡屬州郡學館,或京師之國子監、弘文館、崇文館,學成之學子,均稱為生徒。上述單位每年把應考之生徒名單,送中央禮部登記以候應試。 乙. 鄉貢: 非官學出身之士子,由州縣保送投考,稱為鄉貢。 丙. 制舉: 因臨時需要,由天子自行下詔,徵求四方有德行、文學、軍事、將略等方面之特殊人才,親加考試錄用,此途試時不定期,取錄者亦少。 (二) 考試期限: 分為常選及制舉兩類。 常選--每年冬季保送生徒和鄉貢,隔年春季舉行考試,每年一趟,是為常選。 制舉--指的是特科,屬不定期舉行,視臨時需要而定。 (三) 考試科目: 生徒或鄉貢之應考學士,其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 童子、道舉 、明法、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 明經先試帖經墨義,後試時務策,並進行口試;進士注重詩、賦、策、論。 (四) 授官資格: 唐代考生考完禮部試,只取得做官資格,未能正式成為官員,而需再經吏部考試,謂之「釋褐試」,合格後始行授官。 吏部所考的是身(體貌均佳)、言(言詞辨正)、書(楷法勁美)、判(文理優良)。 (乙) 唐代科舉制度之特色 1.吏部授官: 唐代科舉考試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資格,如欲出仕,還須經過吏部的釋褐試,方得授官。 2.重進士科: 唐代對進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別尊重,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大抵應進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錄一人,而應明經科的考生,則約每十人取一人。 續唐代科舉制度之特色 3.投卷— 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唐世舉人,先借當時顯 人以姓名達主司,然後投獻所業,踰數日又投,謂之『 溫卷』,蓋此等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溫卷風氣,到中晚唐尤為盛行 公卷-- 唐代的科舉考試仍保留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主考官並非單憑考生的成績而定等第,還考慮考生的知名程度; 故應考前,必雲集京師,競將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邀名譽,觀素學,以期即使臨場失準,亦可被錄取,此種做法稱為「公卷制」。 逢人說項  晚唐詩人項斯,起初其名不揚,曾受知於張籍,後攜帶詩拜謁國子監祭酒楊敬之,敬之讀了深為喜愛,隨即為了一首「贈項斯」的七言絕句,詩曰: 「幾度見詩總覺好,及觀標格勝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此詩不久傳遍長安,次年項斯赴考,竟名躍上等。 開元廿四年科場風波 考工員外郎:李昂 耳臨清渭洗, 心向白云閒。 (丙) 唐代科舉制之影響: 1. 破除門閥,人材輩出 唐代開科取士,任何人士,不論高門大族或寒門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實學,均有獲選參政的機會。 不但打破魏晉以來高門大族壟斷政壇的局面,也可選拔到真正的人才。唐代人才輩出,名相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張九齡等,均由進士科出身。 制舉所得的人才亦不少,在唐代三百六十九年,其由制舉出身的有七十二人,約佔五分之一,如裴度、崔群,可見制舉的重要性。 宦途歧分,釀成黨爭: 唐代中葉以後,應明經試的多為世族子弟,應進士試的多為寒門士子,兩派人物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結成朋黨,援引私己,互相攻擊,形成後期之「牛李黨爭」。 《文獻通考?選舉考?舉士篇》指出:「唐眾科之目,進士為尤貴,而得人亦為最盛,搢紳雖位極人臣,而不由進士舉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唐.孟郊《登第》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杏園宴(探花宴) 元和天子丙辰年,三十三人同得仙 袍似爛銀文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             周匡物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3. 積久生弊,遺患後期: 科舉制創行之初,對破除門第、發掘人材頗有積極作用。 行之既久,成了入仕的主要途徑,於是士人爭相埋頭於追求功名,但求及第作官,不管實際政治才幹,結果造成吏治日壞之患,後來歷朝承襲此制,流弊不少。 重門第、通關節、行賄賂之流弊,時有發生 4. 文學繁榮,科技不振: 由於科舉制注重文詞詩賦,對於文化促進提高,影響甚大;唐詩最為發達,唐代大詩人輩出,誠非偶然。 然而因科舉最重明經、進士兩科,影響所及,中國學術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