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课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张孝祥(一一三二~一一七○),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 译 文 洞庭青草,临近中秋。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译 文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译 文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 题 解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知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即被谗言落职,张由桂林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词。 赏 析 上片:洞庭湖光月色。 第一层,“洞庭青草”三句:总写洞庭近中秋之景。 描写角度:从大处着笔,纵目所向。写洞庭青草的总体印象。 洞庭、青草,二湖相连,起调展现洞庭湖的的平远浩瀚。 赏 析 景色:“更无一点风色” 水波不兴,静谧澄澈。 以“风色”写洞庭夜色,用字凝炼,想象奇特。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构思巧妙: 洞庭青草:地点 湖 近中秋 月 更无一点风色 澄澈 赏 析 第二层,“玉鉴琼田三万顷”五句:具体描写湖光月色。 景:玉鉴琼田三万顷 湖光 玉鉴琼田:喻湖面澄澈明净。情思交融 三万顷:湖面浩瀚。 人:著我扁舟一叶 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丰满生动: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浩瀚 渺小 蕴含着自然造化为我所取得豪迈超旷。 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赏 析 湖光月色: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视角由下而上,由 湖而天,湖天相映,上下交融。 实写月华星光,虚写波光水色 水天一色,上下通明。 赞语:表里俱澄澈。 表层意义:洞庭近中秋之景。 深层意义:词人澄澈的襟怀。 赏 析 第三层:“悠然心会”二句:抒写月夜泛舟湖上之情。 抒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妙处:超旷的情思、隐含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品格。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 析 下片:洞庭月夜泛舟所感 第一层,“应年岭海经年”三句:抒写心志。 应年岭表经年:经年,一年。点明自己从岭表罢官而归。 赏 析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孤光自照: 其一,写出词人扪心自问的的情态 其二,借月光自照,肝胆可与明月相照。 三万顷玉鉴琼田“澄澈” 词人“肝胆皆冰雪” 两两相形,相互映衬,写出了坦荡磊落的自我形象。 赏 析 第二层,“短发萧骚襟袖冷”二句:深夜之感。 “短发萧骚襟袖冷”:凄凉之意。暗写时间的转移。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稳泛沧浪空阔”:宕开一笔,如东坡词,有超旷之情,即当愤激之情涌出时,推开一笔。 “稳”字写出词人潇洒旷达的情怀。 赏 析 第三层,“尽吸西江”至结尾:湖中豪饮。 1、 奇特的想象与夸张:尽吸西江:西江,长江。 天为幕,地为席, 细斟北斗:以北斗为酒杯 时空凝聚在瞬间 万象为宾客:天地之间万物为宾客。 赏 析 细节描写:“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纵笔作收,照应“洞庭青草,近中秋”,音韵悠然,词人的情思、词人的形象与澄澈的 洞庭月夜融为一体。 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扣舷而歌之……” 苏轼《念奴娇》:“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运笔空灵,出神入化。 诗人的魅力 豪迈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内心澄澈 光明磊落,肝胆照人 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自信 第十六课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诗词中,表现人格魅力的文章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融合了苏轼《前赤壁赋》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的心灵与宇宙的永恒本质似乎达成一种默契,于是心中飘过“难与君说”的微妙感受的文章《念奴娇》过洞庭 谢 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