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诚信是金,八旬老人替父还债67载.doc
诚信是金,八旬老人替父还债67载
绝不能辱没父亲生前的好名声,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乡亲们每每挑来茶籽、菜籽来郑家的油坊榨油,父亲都认真记录在案,乡亲们从来不要收条。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1942年8月27日下午,郑宜栋正在场里堆稻草,伪保长带着4个乡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让郑宜栋跟他们出趟“官差”,郑宜栋不从,伪保长一声令下,4个乡丁就要扑过来绑他。正在这时,父亲和哥哥闻讯赶来,操着柴刀要伪保长放人,伪保长看他们竟敢抗命,一声令下,4个乡丁竟然对着两人乱枪齐发。瞬间,郑宜栋的父亲和哥哥双双饮弹而亡……
滔天大祸从天而降,让郑宜栋和母亲痛不欲生。为了替父兄报仇申冤,母亲被迫把乡亲们寄放在油坊的茶籽、菜籽、桐籽和已经压榨好的几缸油料变卖,筹款打官司,但在腐败的伪政府包庇下,郑家的官司连打7年都没有结果,还弄得家里债台高筑。
郑家横遭大祸后,家境非常凄惨。乡亲们对郑宜栋家的遭遇非常同情,念及郑宜栋父亲生前的好处,更是没有一个人上门索债。乡亲们的宽宏大度让郑宜栋很是内疚,在路上遇到债主,他都会主动上前赔礼道歉,承诺一定要偿还欠债。很多债主都摆摆手说:“你家都到这个地步了,难得你还有这份心,欠债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还有的债主豁达地说:“你父亲是个好人,你家遭此大难,我们也很难过,这笔债权当我帮你们家一把,就不用还了!”
乡亲们的大度让郑宜栋感动之余更是内疚,他暗暗发誓,绝不能辱没父亲生前的好名声,纵然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这辈子我还不上,就让我的儿孙还!
父亲和哥哥被枪杀时,弟弟年仅7岁,母亲又受了刺激,养家的重担落到了17岁的郑宜栋身上。他起早摸黑地干活,打短工,做挑夫。乡亲们都感叹,这娃子真能吃苦啊!可他们哪里懂得郑宜栋挣钱还债的急切心情啊!
一直到1949年,郑宜栋在家里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尽力还了一部分油料和钱,但和账本上的数字仍差得很远。
解放以后,郑宜栋因为表现出色,工作能力强,先后担任过区农民协会主席、县农技站站长,最后又成了年轻有为的公社党委书记。无论地位如何变化,他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还债的重任。
郑宜栋结婚后,在老家务农的妻子先后生了7个孩子,而他还要供养弟弟读书,赡养母亲,这些繁重的担子全靠他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支撑着。尽管长期握有实权,可郑宜栋为官清廉,从没有产生过贪念,他只能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些钱出来。
1974年春天,一场风暴把郑宜栋家人居住的百年祖屋吹塌了,修建新居成了当务之急,郑宜栋只得咬牙贷了几千元的款,修建了一座新屋,让家人有了安居之所。旧债未还又添新债,郑宜栋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几分。
此时,郑宜栋的7个孩子中大的在读师范,小的刚上小学,家中生活愈加艰难。一家老小一年连肉都很难吃上一次,番薯之类的粗粮成了全家人的主食。郑宜栋每次回家探亲,看到儿女们衣衫破旧,面有菜色,心里十分难过。他也是个慈爱的父亲,他也想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但重债压身,不允许他有过多的想法啊!
为了尽早还债,郑宜栋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年的暑假,他让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到生产队里劳动,多挣工分。他还给妻子揽些帮人缝缝补补的活儿,挣些外快。
1980年春,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郑宜栋动起了开饭店的念头。他让妻子到厨师学校学艺,学成后到县城开了家饭馆。他一有空就过去帮厨,挣来的钱他都一点一点地存起来。
经过几年的打拼,到了1987年,郑宜栋终于还清了十几年前修建新房欠下的几千元债务。他没有松口气,又开始为偿还40多年前的那笔旧债作准备。
“半个世纪前的旧债还清,压在我胸口的千斤巨石终于搬走了!”
正当老伴开办的饭馆生意兴隆的时候,却因为县城扩建而被拆迁,让郑家失去了一笔重要的收入。而在这一年,郑宜栋也办理了退休手续。儿女们虽已成家另过,但日子都不宽裕。
为了完成自己的还债计划,郑宜栋又开始“刻薄”起来。每到晚上,为了节省电费,他和老伴能不开灯就不开灯,逛街时看到饮料瓶也捡起来带回家里攒着,到时一起卖废品。为了节省开支,他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来。逢年过节,儿女们上门探望,郑宜栋立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不要礼品只收现金!妻子郑荣仙笑着骂他是个“老财迷”。
郑荣仙发现,老伴退休后经常翻出那本公公遗留下的已经泛黄陈旧的账本,戴着老花镜一页页地翻看,然后一遍遍地计算。郑荣仙不知道郑宜栋的还债计划,经常不满地说:“你整天拿着那本老皇历发什么呆,有那工夫还不如帮我干干活儿呢!”
1996年11月,郑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