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蜀道难》文章的感想.doc
读《蜀道难》文章的感想
我喜欢《蜀道难》,常读。每次讲解,我和学生都会为“诗仙”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所折服。被“诗圣”杜甫评价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自然不同凡响,无怪乎已经古稀之年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蜀道难》后,都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称呼他为“谪仙人”,它所具有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关于它的主题,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以下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蜀》诗以“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来写,展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高峻、奇险、逶迤的特点,揭示了蜀道之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其中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太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每次讲到这里,我总觉得很别扭,感觉“牵强附会”,有点底气不足。给学生讲授后,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尤其是最后一点:“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太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即使是好学生也是不明所以,不少学生都表示:看不出来。
我以为,《蜀》竭力写蜀道之难,多次劝“友人”“不如早还家”。意在写诗人几十年风雨仕途路的感受,其实质是借写蜀道之难之“实”抒仕途之艰难之“虚”,是作者放荡不羁的灵魂和黑暗官场格格不入的真实记录。它抒发的情感是强烈的,表现的是诗人的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所以,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山水诗,而是一首抒发自己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的抒情诗。现在我试着来论述这个问题,以请教于专家、学者。
一、关于“西游”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西游”(《蜀》云:“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概念。前人习惯上把自秦去蜀称为“西游”。那么这里的“西游”,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李白在四川长大,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他只是从古诗文和别人的言语中知道“从秦到蜀”难,因为还没有到过长安。作为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有远大抱负的天才少年,到长安,把自己的才华卖于帝王家,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也许他已经憧憬了许多年。二十多年过去了,而今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游遍天下了,已经名满天下了,长安却还没有动静,还不来邀请入朝为官,自己还是一事无成。你想,他会关心“从秦到蜀”难走吗?他分明是在说“从蜀到秦”真难走啊,我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还没有看到一儿点希望。况且诗中说“不与秦塞通人烟”,“秦”应该就是皇帝,应该就是功名。所以,“西游”就是求取功名,这一点可以从他同时期的几首诗歌中得到佐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中的“西入”和“西行”与《蜀》中的“西游”应该是一个概念。那次西行,诗人秋天的时候从南陵启程,到长安后供奉翰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一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他哪里知道这样瑰奇的诗篇是作者追求功名却处处碰壁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天宝三年赐金放还,遂取商州大路“东归”。返家称东归,故返家途中侧身望长安谓之曰“西望”。
二、关于“君”
诗歌的前九句把蜀道的难行写到了极致,但诗人笔锋一转,“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唐诗鉴赏辞典》中是这样分析的:“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戚的境界。――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分析的很精辟到位,可惜没有指明“君”究竟是指代谁。苏教版(必修四)中的注释是:泛称入蜀的人。其他还有“诗人的一位朋友”,还有人说是“唐玄宗”。
我以为这里似乎应理解为“作品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因为“西游”的是“我”啊。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李白”走在追求功名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百步九折”,“抚膺坐长叹”;我们又好像听见另一个“李白”的声音传来:“仕途”可是“畏途?f岩”高“不可攀”。一个“李白”继续前行,另一个“李白”又劝说:“仕途可是其险也如此,胡为乎来哉!”一个“李白”默默无语,另一个“李白”又说:“朝中或匪亲,杀人不见骨头,不如早还家。”最终,“李白”走在“回家”的路上,“侧身西望长咨嗟”。
所以,是诗人自己在进行一种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选择了“回家”。写于同时期的《行路难三首(其一)》和《行路难三首(其三)》其实就是《蜀道难》的翻版。“蜀道难”在这两首诗里面变成了“欲渡黄河冰塞川”与“将登泰山雪满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