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山水诗艺术境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艺术境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摘 要:谢灵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写作的山水诗的诗人,本文试从清旷空灵、卷舒流动两方面分析其诗所体现出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谢灵运是我国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深入发掘自然美的作家。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文学史上有两种观点,历来争论不休。一种认为谢诗尚于“作用”。所谓“作用”,就是雕琢锤炼,对词语进行精心选择,锤炼加工。宋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然未能窥彭泽数仞之墙者,二子有意于俗人赞毁其工拙,渊明直寄焉。”[1]另一种则认为谢诗风格“自然”。如《南史“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2]笔者认为,谢灵运在其山水诗中的确存在尚“作用”,重炼字的倾向,但“自然”仍是其山水诗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体现了清旷空灵、卷舒流动的意境 1.清旷空灵之境 明人胡应麟说:“诗贵清空”(《诗薮》外篇卷一)。又说说“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外编卷四》)[3]。一提到清旷空灵,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可能是唐代的王维,他的《鹿柴》、《山居秋暝》等诗篇都是意境清旷空灵的绝佳之作,但是谢灵运确是清旷空灵意境的始祖。“清旷空灵”,体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清新自然,空旷幽寂等诗歌美学特征。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使得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清旷空灵的意境特别突出 一方面,谢灵运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思想大为兴盛并深入影响诗人创作的年代。他著有《金刚般若经》、《大般涅??经》、《与诸道人辨宗论》等佛学著作,是一个对佛学很有研究的诗人。分析谢灵运思想中的佛教因素,大乘般若空观思想占主要地位。[4]般若空观强调“色空不二”,其中心内容是阐发一切现象“性空幻有”或“真空妙有”的道理。般若空观思想占影响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他的山水诗很喜欢使用“清”,“空”等般若学的惯用词语。譬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山饭僧》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归。――《游南亭》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正是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谢灵运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也开创了清旷空灵的山水诗境界 另一方面,谢灵运努力在诗中描绘出了一幅清空秀美的自然山水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有静态的明月,沙渚,深山、密林,也有动态的白云、流水、禽鸟、清风。谢灵运很注重日、月、光、露等意象的使用,而且常常数种并用,突出他们自身之色彩,表现他们在光影变化中的空灵景象。例如: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这里的露珠不是《古诗十九首》或者汉魏诗歌中的“天地无终极,人生如朝露”(曹植《送应氏》)的隐喻,他笔下的露珠或是折射出晶莹剔透的月色,或是在花瓣上闪烁着如珍珠般玲珑亮丽的光泽,笔端如带清露,完全不同于人们见到“露”后惯常产生的那些凄清的情绪 再如: 云日相呼应,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白色的云朵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下,交相辉映,何等明媚秀丽;湛蓝的天空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之中,水天一色,多么澄澈鲜明 2.卷舒流动之境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时间和空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谢灵运的山水诗经常是在游览的途中慢慢构思好的,这使他的诗具有了一种动态感和层次感。读他的诗,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利用一天之中光影的变化和不同观赏角度下景物的不同样貌的不同来营造一种卷舒流动的意境 从时间上看,谢灵运游览山水时很注意交代一天时间的变化:“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渚”(《富春渚》)、“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均是由早至晚的标志。由于一日之中景物早晚的情态是有变化的,谢灵运对时间的关注增添了其山水诗的动态感 从空间上看,谢灵运很注重景物选取角度的变化和巧妙,刻画景物层次分明,极尽变化之致:“遥岚疑鹭岭,近浪异鲸川”(《舟向仙寻三皇井仙迹》)选取的角度是由远及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由上到下,“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则是左右的交错。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这些方位的变化既有助于作者对画面的完整把握,又能避免山水形象的前后雷同,使谢诗真正做到了“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的感性效果。[5] 总之,谢灵运观察、感受、理解自然的角度是独特的,也是细腻的,他用不仅用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更是用心灵体会大自然的独特之处,天人合一,方能创造一种清旷空灵、卷舒流动的山水诗意境 注释: [1][清]何文焕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