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须知其所以然——高年级的虚词教学.PDF

须知其所以然——高年级的虚词教学.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须知其所以然——高年级的虚词教学

须知其所以然——高年级的虚词教学 李 恺 欧柏林大学东亚系 虚词是相对实词而言的。中文教学进入高年级,渐次从口语 向书面语过渡。书面词语增加,虚词也大大增加,虚词教学就成 了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拟从古今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虚词的意义 和作用,进而探讨虚词教学的方法和特点。 1.关于虚词 《马氏文通》对虚实词的定义是:“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 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日虚字。”“实字其体骨,虚字 其神情也。”书面语要有贯通的语气,相互照应的结构,成段的表 述,恰当的修辞,需要多一些“情态”和“神情”,多用虚词是很 自然的。 虚词在汉语文字中的重要性,要辩证地来看。一方面,作为 音义结合符号系统的语言文字,义在实词中,而不在虚字上,虚 字本身并不负载信息。马建忠关于虚字的那句话,去掉虚字只留 实字:“……助实字……情态……,日虚字。”是可以懂的。而如 果去掉实字,只留虚字 “而惟以……之……者,……”就没有什 么意义。 故虚字称之为 “虚”,所言不虚也。 然而,由于汉语就语法来说属于分析型,并无严格意义上的 形态变化,没有形态标志和时态显示。汉语的虚词就要担负起十 分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虚词的作用不仅在 “情态”、“神情”方面,事实上,抽取虚词,就破坏了汉语语句的 基本结构。朱自清先生说:“虚字一方面是语句的结构成分,一方 面是表示情貌、语气、关系的成分。就写作说,会用虚字,文字 就算 ‘通’了,便算 ‘文从字顺’了。就诵读说,了解虚字的用 例,便容易了解文字的意义了。” (《中国现代语法》朱序) 比起实词来,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使用频率却很高,在一 万个左右的常用词中,虚词只占百分之二、三。而文言文中的虚 字占到字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口语中相对较少,而书面语则介乎 两者之间。本文题目“须知其所以然”,六个字里只有一个“知” 是实词,虚词占五个。虚词的重要性不亚于实词;就个体来说, 虚词的重要性则超过实词。特别是越是准确、精当、复杂的表述, 虚词的需要量就更大。 这从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甲骨文中,虚词的数量相对要少得多,使用频率也低得多。 }、辞中出现的虚字,约七十余。算是相当贫乏,使用频率也低得 多。这是因为卜辞句式相对简单、多为陈述句、单句的缘故。尽 管一些后来也常用的虚字,如不、弗、无、非、亦、其、唯、已、 于、自、从等等,在甲骨文时代已经出现,基本用法有很多与后 代相同或相近,但是用法的灵活,意义的虚灵和多义项却是不能 和后代相比的。 文言文里的“其”,可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而在甲文 卜辞中只是语气词。 “贞,来庚寅其雨。” “其”是大概、应该的语气。 “丙戌其雨不吉。”“其”是假设的语气。(赵诚《甲骨文简明 词典》) 金文的“子子孙孙其万年用”、“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等宝 器铭文, “其”也只是语气之词。 《诗经》中,虚词的一大作用就是表示语气、调整音节。“母 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 ·柏舟》)“也”和“只”都是感叹 的语气词。“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 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思” 并无实意,不是“思念”的意思。西汉毛亨注, “思,辞也。”, “辞”即 “虚字”,初次提出 “虚字”这个概念。 虚字字义考源,可以清楚地看到,虚字除了本身就是描述语 气的“乎”、“矣”、“乃”等不多的几个字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从 实词引申或假借而来。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都是先实后虚。虚 字由少而多,先简单后复杂,是语言进步发展的自然过程。 先秦散文中出现大量虚字,是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结果。虚词 之大量置于语句之间,正是因为那些传世之作严密的逻辑、慎密 的思维、准确的表述所需要的;是语言文字节奏韵律之美所需 要的。 “之”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虚字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 经将实字 “人所之 (至)”的 “之”虚化而用作指示代词。 “翌壬戌不雨,之日夕雨。”, “之日”就是指“壬戌”这一 日, “这一天的晚上下雨了”。 到先秦典籍,“之”字比比皆是。意义和用法也大大扩展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之” 所指代的是人、是事物或事务。“之”在这里是笼统的、概括的, 却又可以说是准确而清晰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