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pdf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田国强 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 中国经济学学术资源网(CESG)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 田国强 陈旭东∗ 内容提要:“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本文的研究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 本质是制度转型困境,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界定和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使 之政府失效、市场失灵、社会失范的同时存在和相互牵绊,以致滞留在转型途中,不能完成从要素 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的进程。进而,文章给出了避免及跨越“陷阱”的治理之道在于国 家公共治理模式重构,即通过合理界定和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来实现从发展 型的全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的有限政府的转型,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家公共治理模式。 关 键 词:中等收入陷阱 制度转型 国家公共治理模式 一、引 言 2007 年,中国经济总量从全球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GDP也达到世界银行所定义的中等收入 国家平均水平。恰此当口,由美国“次贷”危机触发的新一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开来并逐 步影响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经历了一次大调整1 ,使得 经济体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伴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震荡调整,全 球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国际间贸易竞争、货币竞争性贬值等也愈加激烈,中国长期受益其中的 全球化红利受到极大压制。当然,更加严峻的还是中国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挑战, 包括增长动力衰减、经济结构扭曲、公共服务缺位、收入差距拉大、社会流动弱化、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约束趋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使得“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中国凸显。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概念和现象,是由世界银行的专家学者(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 2007 )基于一个长的历史视角从众多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实际中整理概括出来的,最主要指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其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使之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 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 10000 美元上限,导致一直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并伴随着一些其他特 征,如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 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国内外学术界(厉以宁,2012 ;蔡昉,2011 ;Harpaul Alberto Kohli and Natasha Mukherjee ,2011 ;Kenichi Ohno ,2009 )从不同的视角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了探讨, 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同时也有许多分歧。有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也有人认 为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当然,还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 陷阱”,它仅是人们对“现代化陷阱”的一种错觉(刘福垣,2011 )。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不一定成其为一种经济规律,但是只要这种现象普遍到在统计上具有一 定的显著性,我们认为就不能忽视它。对中国而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既非必然如此,也非绝 无可能。为了避免陷入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什 么?如果仔细考察那些曾经和依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可以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往往 ∗ 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邮政编码:200433 ,电子邮箱:gtian@ ;陈旭东,上 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邮政编码:200433 ,电子邮箱:chen.xudong@ 。本研究得到上海财经大学 211 工程重 点学科项目及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和谐社会构建、现代市场制度完善与政府治理模式创新”(项目号:2011BJL002 )资助。 1 关于 2008 年宏观经济治理的讨论,详见田国强、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