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的原理与过程 一 城市化的原理 二 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 一 城市化的概念 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及与此紧密相伴的地域社会的诸变化。 (1)自身现象的复杂性带来界定上的困难,不得不对它的定义抽象化 (2)不能将城市化等同于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3)不能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所有过程都归类到城市化 城市化≠近代化、现代化 不同学科的定义 城市经济学: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 人口学: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市社会学: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城市地理学:城市要素在空间扩大的过程 对城市化的理解 理解1(狭义):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    农村-城市二元论 理解2(广义):包括城市内部的再开发等城市机能的更新换代在内的城市要素的扩大    农村-城市一元论(连续论) 二 城镇化的时间尺度 广义的理解:追溯到几千年前城镇出现的年代 狭义的理解:工业革命以来的过程 古代城市的历史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本质上不过是乡村的一部分。 三 城市化的指标 1 常用城镇化水平: 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所占比重 城镇人口/总人口% 2 人口集聚度Sp Scale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考虑城市人口规模要素 Sp=∑X X:各规模等级以上城市(聚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南斯拉夫的例 Sp指标的标准化:Sp/Sp最大值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从城镇化水平指标上已无法考察,借助于人口集聚度可以把握人口由小城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3 城镇化速度 量测城市化速度的常用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百分点的年变化。 Ta=(put+n-put)/n TA城镇化速度、n两时刻间的年数、put+n、put两时刻城镇人口百分比 注意单位是百分点而不是百分比 连续平均变化率Tm=(lnput+n-lnput)/n 日本的案例 日本城市化速度 四 城镇人口的界定 1 我国 建成区内及与之相连的农村居民点内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一年以上居住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 城镇:一般指建制镇以上行政地域。 城镇人口的界定 2 外国 美国SMSA(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标准大都市统计地区。 日本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密集居住地区 法国commune urbaine:城市社区 美国SMSA: 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市与周围集中连片的地区(县)。 应划进的县应满足: (1)劳动力的75%以上从事非农业; (2)符合下列3条件之一 人口的50%以上集中在与中心城市相连的人口密度在150人/平方英里(5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 所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大于中心城所在县的雇佣非农业劳动力数的10%或总数超过1万人。 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大于中心城所在县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数的10%或总数超过1万人。 1975年SMSA内居住人口1.55亿,占总人口72% 1983年以后变更为MSA 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市为中心的县加上符合以下条件的县 日本DID 以人口普查区为单位(50户),人口密度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人口普查区相互连接构成的总计人口5000人以上地块。 1980年DID内居住人口6993万,占总人口的60%。 法国commune urbaine 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commune的政府所在地人口2000人以上城市社区,城市人口指城市社区人口。 其它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 五 城市化的类型 1 景观城市化与职能城市化 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的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变迁、城市内部景观的高次化(再开发、旧城改造) 城镇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地域上的扩散,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按城市原理组织生产、消费、流通、居住、行政、文化。 2 数量城市化与质量城市化 数量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地域的扩大,可物化了的过程、城市化I 质量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扩散和渗透,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城市化II 城市化I有饱和点,城市化II没有饱和点 3 从数量与质量协调分类 1 正统的城市化 数量与质量协调型 2 过度城市化、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数量超前、质量滞后 3 低度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数量滞后、质量超前 乡村城镇化 低度城市化的一类-乡村城市化的特征 职业 工作地 居住地 4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