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发展.DOC

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发展

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的分析思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发展水平的高低关乎农业的提效升级和粮食安全水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40%以上,“有收无收在于水”的农谚道出了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全球水危机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近年来我省粮食实现“十连丰”,但农业“靠天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须居安思危,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才能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灌溉用的渠道及其田间建筑物,排涝用的排水沟道、农用桥、涵、排水闸、排水站及抗旱用的水源等灌溉、排涝、抗旱设施,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全省持续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年”、“高潮年”活动,各地大力实施以塘坝扩挖、河沟清淤、小型泵站改造、机电井新建修复等“三加一”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 1、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全省共有水库5821座,比2011年增加38座,总库容达325亿立方米。500立方米以上塘坝63.1万座,增加2994座;水电站812座,增加4座;农业排灌泵站2.1万处,增加52处,总装机达到227.25万kW。水闸1.56万座,增加40座。机电井524万眼,增加2.1万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达20.2万眼,增加1.04万眼。 2、耕地有效灌溉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30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5.7万公顷。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各种节水灌溉面积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82.7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78万公顷,水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灌区稳步增加,全省规模以上(2000亩以上)灌区1819处,比2011年增加8处,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有11处,万亩以上灌区有499处。 3、防灾抗灾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省除涝面积228.8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14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已达262.3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23.2万公顷;机电排灌面积达到307.2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33.7万公顷。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初步形成。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两年来全省共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42.4亿元,完成土石方11.19亿立方米,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803座),扩挖塘坝15.18万口,清淤疏浚河沟1.21万条,更新改造单站300千瓦以下小型泵站17.5万千瓦,新建和修复机电井5万眼,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万公顷,主要江河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江淮安澜。农田水利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我省粮食“十连丰”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借助行政推力突飞猛进,为今天留下了巨大的水利财富。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生产“靠天收”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田水利建设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多、基础薄。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等“先天不足”,加上多年运行缺少管护,又出现建筑物及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沟塘渠道淤塞等“后天不良”,全省机井完好率只有60%左右,灌溉泵站的实际灌溉保障率不足70%,排涝工程的排涝标准只有3-7年一遇,全省近一半的耕地基本上是靠天等雨望天收的“望天田”,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农业抗灾能力弱,每年遭受各种灾害面积120万公顷以上,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和农民这两大水利建设“主体”对农田水利建设、维修、管护重视不够、职责不明、投入不足,造成农田水利发展滞后。原有的水利设施设备破损、效益衰减,现有的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官员对农田水利建设不重视,不愿开展人财物投入大而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两工”体系一度维系着农田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两工”取消后,农民作为“理性小农”对具有外部性的共用设施,更多的选择是“只用不管”,不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小农水”建设更显滞后,成为水利建设的“短板”。从近些年看,随着骨干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以及大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的推进,我省水利建设整体基础不断夯实。但以渠道、塘坝、泵站等“五小工程”为主的“小农水”建设还是相对滞后,成为基础设施中的明显“短板”,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