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问题.docVIP

课件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问题 红军长征中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一下两上,纵横5千里,辗转驻留16个月,战胜了强敌的追堵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克服了内部的分裂倾向,实现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功勋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以无畏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大力支援红军,积极开展反蒋抗日斗争的事业,曾被毛泽东主席赞喻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一、粮食问题特别突出的主要原因 本文所指的“雪山草地”位于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个以高原和高山为主的地区,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8~4.3摄氏度之间,最低气温为零下36摄氏度。雪山即指红军翻越过的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桥山、鹧鸪山、巴郎山、党岭山等;草地即指红原、若尔盖、阿坝大草原及甘孜草原。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进,占领岷江上游地区,创建新苏区,于同年4月23日陆续进入松潘、茂县东部,到1936年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北上,后卫部队于8月下旬最后撤离。三大主力红军先后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境内驻留16个月,占长征历时两年的近三分之二。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创建了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和20万人口的苏区支撑10万红军战斗、生存的艰难局面。当时粮食问题成为红军能否生存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川西区地广人稀、物产不丰。据刊载在《川边季刊》1935年3月第1卷第1期上的《四川之边地与开发》一文,在分析“人口分布状况”时写道:“川西区辖茂县、理番、松潘、汶川、懋功、抚边、绥靖、崇化五县三屯属之,总人口为202450人”,该刊同年第4期《屯区鸟瞰》称“总人口计78038户,344249人”。川西区面积5.5万平方公里,农作物以产玉蜀黍著称,大小麦及黄豆次之。年产稻约1000石;马铃薯约5,000,000斤;玉蜀黍约90,000石;青稞约170,000石。牲畜:川西区有牛2,000 ,000头、羊520 ,000只、马骡驴150,000匹、猪100,000头、有名之西狗约有50,000条。以上并非精确统计,只是个估算,特别是农产品,估算当时年粮产不足1亿斤。 当时阿坝州是一个封建农奴社会,由封建主(土司、头人)、牧主和寺庙上层喇嘛三者联合统治。在政治上统治阶级享有无限的封建特权;在经济上他们凭借对土地和草场的支配及操纵,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残酷压迫农牧民,农牧民生活极端贫困,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当地的粮食产量不高,品种也少。人均有粮在400~500斤之间。全区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之经济中,据推算全区总储粮仅在1000万斤左右。 二是红军队伍庞大。红军在进入川西北时,红一方面军近2万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人,在被围追堵截之中,缺衣少粮,军供不济,带入该地区的粮食军需品不多。红军人数占全地区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在红军集中的地区和主要行进路线上,红军人数超过了当地居民人数。 三是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主要是毛泽东与张国焘之间的北上与南下的分歧,这种意见分歧使红军举棋不定,要达到意见统一,需要时间来弥合,这就延长了在雪山草地的驻留时间,使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从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全部进入川西北,到6月红一方面军进入该地,到同年9月毛泽东带领1万余人先行北上,张国焘带领8万多人南下,11月其主力翻越夹金山去天、芦、名、雅,有10万红军在川西北留驻6个月,需耗粮2000万斤左右。此后有近2万红军在大小金川地区驻留9个月,需耗粮500~600万斤左右。1936年7月,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又途经川西北历时一个月,5万多红军(最少需100万斤)的粮食也是从阿坝州产粮区筹集的。据此,红军在川西北雪山草地按每人每天一斤粮食计算,总消耗的粮食在2500万斤至3000万斤左右。这相当于红军集中留驻的茂县、松潘(一部分)、理县、汶川、黑水、大小金川、丹巴、马尔康、壤塘、阿坝地区年产粮食的50%以上。 因此,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红军人数庞大,驻留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国民党反动派挑拨民族关系,反动宣传影响人心,以及反动武装的骚扰破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造成了筹粮困难,成为红军能否生存的首要问题。 二、粮食问题严重威胁到部队的存亡 红军面临的粮食短缺不仅是总体的,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局部上和具体的个体上。1935年7月红六团在黑水马河坝一带几乎陷入绝境,他们向总部发出的求粮急电称:“因为粮秣已绝,茹草饮雪,无法充饥,饿死冻死者触目皆是……生死完全取决于能否及时取得接济。”①朱德总司令立即紧急动员,筹集大批粮食,由一军团某部宣传科长舒同同志率领一排武装及几十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