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齐飞 教与学共振.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与多齐飞 教与学共振.doc

一与多齐飞 教与学共振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方式大多是教师引领下的读和析,并且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以串讲为主,针对文本本身作条分缕析的解读。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为改变阅读教学的这种现状,许多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做了大量工作,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教学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活动、共同前进,让学生在富有创意和变化的教学组织中积极参与,快乐地探究与发现,取得良好效果。   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探索与尝试。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形成必要的学习内容,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从教学组织看,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建构的过程,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这些“不同”间产生的张力构成了集体共同创新的动力,生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间有机融入了东方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从“不同”走向更深入理解的格局,走向更加广泛的视野创新。从教师角色上看,从教材的崇拜者变为教材的使用者;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从学习的控制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研发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领地”,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师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师生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新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拥有所有的真理,而是和学生们一起把构建真理作为彼此共同的目标与方向,且通过对话、倾听和商量,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评判者和分享者。   有效产生“教”“学”共振,打造高效课堂。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收知识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氧、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流于浅薄,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应有的素质。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素质过硬了,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浓厚,从人类学、社会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台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受感染?“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   “教”“学”双方,由于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往往成了师生交流的障碍。语文教学要和谐共生,教师须先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的位置,感受学生学习的环境,体会其情绪,揣摩其心理,估计其能力。根据教学时机,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教学初始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教学结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所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显现,教师的主导性才能得以突出,学生的学习才能从懵懂走向清新,从已知走向未知并走出未知,从而获得求知的体验和精神的成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话说的很精彩: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琴弦对准音调。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相长,以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火,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又以学生对知识不断地深化理解,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新的思维观念。教师可通过巧设争议性问题,营造课堂氛围。传统的?n堂教学中,教学向学生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从而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如教授苏轼《石钟山记》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明明是一座山,为什么以“石钟”来命名,这个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学生经过思考,会做出种种推测。当学生处于疑问之中时,再告诉学生,为了弄清原因,一千多年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苏轼“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目见耳闻”,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那他是如何解开这个谜团的呢?这样导语又引起了学生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思考上了,激发学生自己去钻进文本,去解疑。学生的想法、教师的想法、作者的想法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要使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