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遗”端砚技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探讨.pdf
传统与创新I35
国家级“非遗’’端砚技艺传承人
口述史研究探讨
文/牛加明 吴少群 黎世荣 刘旭升
摘要:将“口述史”研究引入非遗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真实而全面地
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
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端砚非遗保护的重点之所在。
关键词:端砚;口述史;“非遗”;技艺传承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玉雕与肇庆砚雕数字化保存整理与开发研究”;广东大学生科
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肇庆端砚制作技艺传承入口述史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端砚位列四大名砚——端砚、 能记录下极为微小的一部分。特别是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档案、文
歙砚、洮砚、澄泥砚(另一说是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 献均偏重于记载重大的事件和统治阶层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
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端 生活记录得较少。而口述史方法不仅可以记录赫赫有名的领袖,
砚因其石质细腻、石品丰富、研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 也可以再现底层普通民众的声音,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体会“活
细滑、经久不褪色而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1952年湖南长沙唐的历史语境”进而挖掘史料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它把历
墓、1965年广州动物园唐墓先后出土两方端砚,证实至迟唐代史引入共同体,又从共同体中引出了历史。……在它的帮助下,
已开始采集端溪石做砚。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各阶级之间、代际之间建立了联系。”I1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兰·内文斯教授首次提出口述史的概念,将其作为新的方法
历史文献中有关端砚的记载屡见不鲜,李贺的诗句“端州 使用,并创立了美国影响最大的Ill述史研究中心。
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为世人所熟悉,刘禹锡、皮日 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保护中心较早用口述史方法记录和
休、米芾、苏东坡、赵孟烦、陈继儒、纪晓岚等都有咏端砚诗 研究民间艺术,在收集整理民间艺人的ISI述史音像资料时,
文传世。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收录砚241方,其中端砚就有强调使用录音机和摄像机记录,包括高质量的声音记录和专
128方。与之相反,有关端砚艺人、技艺等的记载却极少,文献业摄影【2】;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收藏了3000余份
J;哈佛大学
中仅有清代一些制砚艺人的姓名流传下来了,如顾圣之、顾二 田野口述史资料包括故事、口述史、访谈等内容【3
娘、黄宗炎、梁仪、汪复庆等,但都是江南一带人士,端州本 的世界音乐档案馆,也收藏有大量民间艺人的口述史音像材
地无一艺人在文献中留名,仅有郭兰祥一人名字刻在广东省博 料。英国、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
物馆藏千金猴王砚上o。传统端砚家族的历史、工艺流程、习俗、 也相当重视民间艺人口述史的记录研究。2003年,联合国教
师承、禁忌、隐语、工具使用等重要的资料更没有文字记录,只 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将“口述”作
是在一代代工匠中口耳相传。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利用现代的 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保护范围。
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记录下来、传 国内口述史方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应用于历史学、
承下去是端砚“非遗”保护的重点之所在。 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4]。本世纪初在对“非遗”
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过程中遇到传承人所承载的无形文化遗
一,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产如技艺、口头文学、仪式、文化内涵等如何存留与传承的问
口述史即通过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一 题,口述史便成为挖掘传承人口述技艺、采集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