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大地构造(第三章岩石圈构造基本类型-...
第三章 岩石圈构造基本类型及基本特征 一、岩石圈构造基本类型 大陆岩石圈 大陆裂谷、地台、造山带 过渡岩石圈 岛弧、边缘海、陆间裂谷、弧前盆地、 弧间盆地 大洋岩石圈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洋火山岛、海沟 二、造山带 (一)概念 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是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二)基本地质特征 形态:线状 沉积厚度巨大。 典型沉积建造:复理石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 磨拉石建造、硅质岩建造 3.构造变动强烈,变形复杂 4.岩浆活动强烈 5.广泛的变质作用 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沉积建造是一定大地构造和古气侯背景下的岩石共生组合体,包括:建造的岩性岩相共生组合、建造的构造旋回(时代)、建造的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建造的古气侯背景。因此沉积建造分析是构建古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相的重要方面。 造山带中典型沉积建造 复理石建造: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绝大部份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少量的泥灰岩、灰岩。典型沉积——浊积岩 细碧角斑岩建造:海底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发生洋底变质作用后形成细碧角斑岩。 磨拉石建造:出现于造山阶段之后,由于造山隆起,在造山带内部或外侧形成补偿性凹陷,其中堆积的以砾岩、砂岩等粗碎屑物质。一般磨拉石的出现代表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束。 硅质岩建造:深水化学沉积,与细碧角斑岩建造常共生,两者也叫硅质—火山岩建造。 造山带现象学标志 (三)地球物理特征 地壳结构 厚度大,莫霍面明显凹入,双突型 2、热流值: 较高,一般为1.5~1.8?.卡/cm2.s (HFU) 3、磁异常: 线性排列,幅值变化大,正值往往对应花岗岩类,负值往往对应大断裂。 4、重力异常: 一般负异常,负值一般-200~-300毫伽。 (四)造山带与地槽 James Holl(1859)研究美国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时发现上万米的古生代沉积,比密西西比平原几乎成水平产出的古生代地层厚十多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指出山脉占据了长条形的沉降地带,其中堆积了很厚的沉积物,褶皱山系是在地壳上巨大凹陷的部位形成的。J.D.Dana(1873)称这一巨大凹陷为地槽。 欧洲学者研究Alps造山带后发现,Alps造山带形成之前并没有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层,但发现厚度不大的深海沉积,他们认为地槽凹陷未必表现在沉积物的巨大堆积厚度上,也可以反映在深海洋壳盆地的出现,沉积物没有得到补偿。因此 H.Stille认为地槽的主要特征是后期强烈的褶皱作用。 地槽发展的两阶段: 早期:下降为主,差异性强,海水总趋势是不断加深,沉积物又粗到细,构造变动主要为伸展断裂,岩浆活动为海底喷发的基性火山熔岩。 晚期:上升为主,海侵范围不断缩小,直至最后脱离海侵,沉积物由细到粗,构造变动强烈,褶皱和断裂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为主,并伴随变质作用,最后形成山脉。 (五)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概念起源:起源于早期地质学家们对地球表面山链成因的思考,Boue(1874)最早提出造山作用(orogeny)这一术语,指出山脉的的形成是由构造原因引起,Gilbert(1889)指出造山作用就是形成山脉的过程。显然,早期地质学家们就已把造山作用理解为以山脉为结果的一种构造作用。 地槽理论对造山作用赋予了构造含义: 地槽理论的推崇者们则更多强调的是其构造含义,而忽略了其形态含义,如Haug(1907)年将造山作用定义为形成地壳起伏时的一个构造幕,并明确指出它是一种可以在褶皱地区看到记录的构造作用;Stille(1919)定义造山作用为“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一些肉眼能看到的构造变动,如断层、褶皱、逆冲构造等” ,并指出造山运动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角度不整合。Stille的这一定义具有很强的的可操作性,因而很快被广大地质学家所采用,并成为造山带概念的基础。然而,限于当时的地质认识水平,Stille的定义过分强调了造山作用的短暂的幕式事件的特征。 板块构造理论兴起以来对造山作用的新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理解为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长期的持续作用过程,从而对造山作用又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但也出现许多对造山作用的不同理解。Monger和Francheteau(1987)指出“造山的形变发生在会聚板块、离散板块和转换板块等边界” 。 Sengor(1992)在系统评述前人对造山作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严格的定义,提出“造山作用是一个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 , 大陆内部构造研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邮数据库实验四-数据库模式的设计.docx
- 北邮现代通信试验报告二2016.doc
- 北邮研究生自杀疑云.doc
- 北邮网院人力资源管理期末考试 试题(含答案).docx
- 北邮软件工程在职硕士论文阶段攻略.docx
- 北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验报告.pdf
- 匹兹堡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及专业介绍.pdf
- 北邮高等数学英文版课件Lecture 9-2.pptx
- 区域大地构造 (第五章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2012版).ppt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doc
- 农产品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 2025-2030年中国燃煤锅炉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0年中国燃煤锅炉行业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docx
- 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结(通用31篇).pdf
- 初中美术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美育课程设置与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故事导入法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历史课上古代文明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地理学习评价多元化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少儿主持小学生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