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根乡间十四载 苦心铸就《创业史》
植根乡间十四载 苦心铸就《创业史》从西安南行35里,穿过长安县神禾塬大片绿盈盈的苞谷地,皇甫村便落在了眼里。9月的艳阳下,几位老人坐在村口悠闲地聊天,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两排红瓦房。柳青的墓地就在红瓦房的尽头、神禾塬的崖畔上。墓地用一圈围墙围着,防护的铁门上了锁。透过铁门,可以看到黑色的墓碑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柳青同志之墓。为了创作表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到1966年,柳青在皇甫村整整待了14年。
落户皇甫村
全国解放不久,柳青担任《中国青年报》文艺部第一任主编,住在团中央大院内一栋小洋楼里。当时的他已经完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的创作,在文学界名声渐响。但此时的他一心想的是“到群众中去”,去汲取“最广大最丰富”的创作源泉。1952年,柳青决定落户皇甫村,以实际行动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虽然父亲没对我们说什么,但我可以感觉到,他在文学上不断地摸索,是想要攀登文学新高峰,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创作一部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全过程的著作。为了这,他连省作协主席都不肯当。”柳青的大女儿刘可风说
放弃当作协主席后,文艺界开会常有人不点名地批评柳青,说他不关心政治,不过问政治,不参与文艺界和机关的政治斗争,钻在一个村子里不出来,走错误的路。对此,柳青并不太在意
刘可风说,父亲对于创作的热爱深入骨髓,他根本无法容忍自己脱离实际的农村生活去进行所谓的“专业创作”。1943年春,为了创作《种谷记》,柳青就曾在陕北米脂县吕家捡乡的山沟沟里做了3年文书
柳青到了皇甫村后,把村里的一座破庙修葺后当作住所,家庭生活水平也和农民差不多。但柳青显得很高兴。他经常指着家里的两扇门跟朋友说,这两扇门一扇是生活,一扇是艺术,出门是生活,进门可以创造艺术
在皇甫村,柳青生活很简朴,能拿得出手的“家当”就是一对旧沙发、一个破藤椅外加一张桌子、一张床。柳青有7个子女,除了长子长风和长女可风外,其他5个孩子都在皇甫村出生、长大。孩子们在农村上小学,和农家子弟一样,每天早晨带一个红薯去学校。柳青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看作是普通农家的孩子,而他自己有事进城,也喜欢和妻子、孩子一块儿挤公共汽车
柳青住的破庙在神禾塬的崖畔下,1964年秋天,一场通宵大雨给他全家带来了意外灾难,他住处的后崖坍塌了一部分,倒下来的土和几棵柏树把他家的大小窑洞、井棚、厕所全部砸毁,院子围墙也全部砸塌了。在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的信中,柳青描述了这场大雨带来的灾难,同时在信中写道:“灾难和干扰,只能挫败缺乏自信的意志薄弱者。”
皇甫村“写书的社员”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是柳青的创作观。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柳青拄着根棍子在各村奔波。他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各个阶段的实际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当时火热的农村生活中
“皇甫村有三个非农社员,一个是修自行车的,一个是铁匠,另外一个就是我――写书的社员。”在皇甫村,一次接待越南来访作家时,柳青这样风趣地介绍自己
“那时候,他总喜欢穿老百姓的衣服,对襟布衫、布底鞋,有时还戴着个瓜皮帽,戴着副深度近视眼镜,看起来就像个有知识的老农民。”曾任《延河》杂志副总编辑的贺抒玉谈起柳青当年来,忍不住地乐。为了熟悉农村集市上的卖粮情况,柳青学着农民的样子,把手缩到袖筒里或是草帽底下,去和卖主捏指头讲价钱,那副庄稼汉打扮,还真把卖主给骗过去了
在皇甫村,这个”写书的社员”是个出了名的“百事管”,不但喜欢过问村里的事,还坚持要“问到底”。蛤蟆滩有几个村子多年来流传一种“粗脖子病”。当地人说,患了这种病,“一辈傻,二辈瓜(方言,傻的意思),三辈出来是哑巴”。柳青走门串户方打听,分析病因可能是村里饮用水有问题,就想方设法解决饮水问题。最初柳青想从远处引水到村里,他亲自勘察走访,提出引水方案。但引水一来路途远,二来也没有资金,只好作罢,改打深水井。1964年皇甫四村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王家斌(《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原型)带着大队群众来打深井的时候,柳青每天都要到打井队看看,当当参谋和帮手。有一天,打井出了问题,他跟群众一起熬夜忙碌到第二天,连前一天的晚饭都忘了吃
1953年,全国展开了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在农村进行的方式是向农民宣传成立互助组的好处,说服农民把余粮卖给国家。按照当时的说法,这样做农民就是帮助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富农和商人不能再剥削缺粮的农民,但群众并不理解,“人们用镜框子把土地证装起来,挂在屋墙上毛主席像下面,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柳青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有一天晚上,柳青参加讨论各村粮食计划收购数字的支部大会,散会后,王家斌把柳青叫到没人的街角,问柳青能不能参加他的互助组召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