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概况.doc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概况.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概况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概况[摘要]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曾专门组建一个小组,对《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展开研究。他们立足大量原始资料,获得颇多新发现。本文对其主要关注问题、研究方法、基本观点等进行译介,以期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从中受到启发 [关键词]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早期中文报刊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海外中国研究者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兴趣日渐升温。XX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就曾专门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名为“研究日常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的民国报纸,1911~1949(Studying the Daily Medium:Newspapers as Subject and Source in RepublicanChina,1911~1949)”。除了自报刊收集对特定历史事件、阶段的记录,研究者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报刊本身。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Heidelberg)对《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的研究,就相当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他们曾拥有一个别处少见的研究小组,已有三部著作、两本论文集及多篇论文出版,成果密集丰厚:更因为他们通过大量研读报刊原始文本、中外文档案及其它相关资料,有力挑战了以往史著中关于早期中文报刊的不少通行看法,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当时报刊与社会的认识,颇具启发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激发,西方汉学界掀起关于中国早期(主要是十九世纪)公共领域的热烈讨论。此时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也组织起一个名为“中国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发展(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ubl ic Sphere)”的研究小组,由汉学系主任瓦格纳先生(Rudolf Wagner)主持,成员包括他的同事或学生:梅嘉乐(BarbaraMittler)、燕安黛(Andrea Janku)、费南山(Natascha Vittinghoff)、叶凯蒂(CatherineYeh)等人。他们没有像当时的多数研究者那样,通过分析社区事务的处理或各种联合组织,探讨公共领域在晚清中国是否已经出现、具有何种特征,而是选择对《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详加考察。他们发现,尽管哈贝马斯曾经提到报章杂志对欧洲公共领域形成的重要作用,从早期中文报刊角度切入中国公共领域的研究却非常少见 研究小组最主要、系统的三个项目分别是梅嘉乐的教授资格论文,和燕安黛、费南山两人的博士论文,目前都已成书出版。梅嘉乐的书是英文版,燕、费两人的是德文版 梅嘉乐的书,我们已经找到,题为《一份中国的报纸?:上海新闻媒体的力量、认同和变化(1872-1912)》。作者关注的问题是: 《申报》这种来自异域的报纸样式如何被中国读者接受;而其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后,又会否参与建构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她考察的四十年时段里,相关情况怎样发生变化?梅嘉乐主要通过研读报刊文本来考察报刊如何、为何变得有自己的力量。在著作的前半部分,她侧重于从文本形式上分析, 《申报》等为适应中国读者口味而采取的调整策略,如采用传统版式、改编通行文体、引用圣贤之言、重印京报内容等,认为这些文化借用使其获得了可观的象征力量。后半部分则转向文本内容,分析了《申报》等早期中文报刊如何界定其女性读者、塑造出怎样的女性形象;如何描绘上海人的生活、与其他同期住在上海者的叙述有何异同;并挑选出历史学家认为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诞生的若干事件,将《申报》对它们的报道和相关历史记载加以比较。希望借此探究《申报》等报刊是否反映了现实情况,或影响改变了现实,对形成现代中国认同产生推动 立足文本是梅嘉乐这项研究的显著特色。在她看来,以往研究通常关注报刊的人员构成、财政管理、发行数量、政治属性等,都属于报刊文本生产的情境因素。她将集中研究报刊文本本身,与之前研究形成互补。她挑选文本的具体方法是: 1、研究时段(1872-1912)内每隔五年,看一整年的报纸;2、之间没有抽到的年份,读正好看到或从其它来源处得知的文本;3、读其它报刊如《新闻报》、《北华捷报》、《时报》、《时事新报》、《民呼日报》、《上海新报》等,同自己在《申报》上的发现进行对比,提供理解《申报》的情境。4、选择1900-1925年间的一些重大事件,看事件发生前后的报纸。检验前面形成的观点,是否与特定的文本选择策略和时段有关。梅嘉乐所谓的文本,不限于社论、新闻,报纸刊载的所有内容都包括在内。她将报纸整体把握为一种新式文本:包容众多文类、充满各种声音。在她分析报刊中的女性形象、上海人生活时,对社论、新闻、广告、插图、诗词等皆加以考察,还原出诸色杂陈的丰富图景。不过这种做法也有其局限,作者本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