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简析
清代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简析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XX年(1651年)人丁数为1063万人;康熙五十年(1711年)人丁数为2462万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数为2735万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数为30148万人;嘉庆十年(1805年)人口数为33218万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人口数为40100万人。以上所列的数字来源于官方资料,而且是全国范围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乾隆朝以后全国人口激增的现象是明显的。为什么这一时期人口发展得如此迅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与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蒙古做比较,蒙古族在建立政权以后仍然以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为主,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生产,这与封建的生产方式是相违背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元朝建立后,由于生产方式的矛盾引发的社会动荡是屡见不鲜的。而满族在入关前就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其入主中原以后,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使满族的生产方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迅速结合,这是历史的进步,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为:
第一,清朝统治者实行奖励垦荒的农业政策。清朝中前期,冶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据《续通志》[3]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在籍耕地6078340顷,此时人口约在一亿左右,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六亩左右。到嘉庆十七年(1812),人口已达三亿六千多万,――在籍耕地仅7915251顷,不过实际耕地还要更多些,有很多耕地被豪绅势家们隐匿漏报,一些新垦荒地没有编入地籍,――即使如此,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仍然不足三亩,但却维持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这就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所以人们能维持最低的生存条件,人口增藏时自然而然的
第二,高产农作物的大面积引种成功。人口的增长给粮食供给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明朝时期就从美洲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得到了广泛种植。同治《建始县志》[4]记载:当地“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厥薯之类,深山幽谷,开辟无遗。”具体来说,首先,番薯(红薯、白薯)和玉米在北方地区,可以与冬小麦构成一年两季收获,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次,番薯、马铃薯、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五谷,如粟、豆、麻、麦、稻要高出许多,例如,玉米较之粟、麦产量高5%~15%。尤其是番薯,因为生长期短、适应性强,在南方一些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农民常常将它在常规作物失败后种植,对抗灾救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关注,著名农学家徐光启曾将番薯的好处总结为“十三胜”,指出:“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种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5](《农政全书》,卷27)。另外,它们的秸秆、秧蔓又是极好的饲料、肥料,《植物名实图考》[6]谈到:“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冢,秆干以供饮,无弃物。”而麦秸、稻秆则不能。再次,这几种农作物的引进,增加了我国农作物与土地适应性的选择范围,例如在南方不适宜种水稻的丘陵或少雨地区,番薯、玉米正好可以大显身手。虽然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因为社会粮食产量的提高,使实际生活得到多大的改善,但是大多数人仍可以维持最低生活,这就是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继续得以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第三,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人口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清朝到了顺治中期以后,全国多数地区已经趋于安定。在康熙平定三藩以后,直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约一百七十年,再无大的战乱。中国人口正是在“康乾盛世”得到了飞速发展。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在顺治时期人口最多只有1973万,而到了乾隆时期人口就突破了三亿。如果社会一直处于战乱的环境,人口的增长绝对不会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增长得这么快
第四,清朝中前期实行了赋税改革,推行“摊丁入亩”制,取消了人头税。 “康熙三十年(1691)以丁配田,至六十年盛世滋生不加赋。”[7](《乾隆平阳县志》卷六),这是清代最为重要的赋役改革。无论哪个朝代,征收赋税是对广大农民的主要剥削方式,也是向地主索取钱粮的主要手段,因而减免赋税便成为朝廷争取各阶级民众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作的人口统计,都偏底于实际,其主要原因就是赋税沉重。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或藏丁匿口,或举家逃亡,因而官府得不到实际的户口统计。实行“摊丁入亩”,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即可以保证总的税收定额不减,又可以摆脱人头税势难继续征收的困境。在“实行摊丁入亩”之前,户口逃亡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地方登记入籍的户口还不及实际户口的一半。摊丁入亩放宽了对人身的控制,实行“摊丁入亩”以后,各类人口从康熙时期的一亿多,到乾隆时期猛增至三亿多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统计数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