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

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摘要]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私扬的主题;另一方面,原来建功于地方的伏波神灵不断显灵异,屡屡有为于地方,被地方官民所接受。国家神灵在地方上真正落地,形成了明清以北部湾乃至琼州海峡为中心的簪祀带,伏波神职多为庇佑江海航海安全职能;五岭山地、粤西一带的祭祀带,神职也多为水上交通与地方安定;湘沅流域祀伏波神,也多彰昭其有功于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大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关键词]伏波神;国家祭祀;地方秩序:互动 [作者]王元林,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B933;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前112年),汉武帝“令粤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南越,路博德为五路进军首领,“出桂阳,下湟水”,其亲率这一路由今连江至北江南下,与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由江西进入广东的另一路于北江汇合,“遣使招降者”,平定南越国,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等岭南九郡,“伏波将军益封”。伏波将军路博德在国家统一岭南的战争及随后的置郡中功勋卓著,受到朝廷嘉奖 而《后汉书》卷二十四有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事兄如父。兄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助光武帝刘秀灭隗嚣,授陇西太守,大破诸羌;经营武威,遣返客民,修城置吏,“起坞侯,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广开恩信,诸羌纷降,“陇右清净”。马援在凉州六年因功勋卓著而升拜虎贲中郎将。援“又善兵策”,多与光武帝合,击灭卷入维汜叛乱。而影响较大的便是征讨交趾征侧、征贰姐妹与五溪蛮的叛乱。光武十八年(42年),马援被授为伏波将军,率长沙、零陵、苍梧万余兵讨伐征氏姐妹叛乱。时叛军“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援从合浦,“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在浪泊等地大败叛军,诛杀征氏姐妹。又灭余党都羊等五千人,“岭南悉平”,分置封溪、望海两县,“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修正越律,约束越人,“自后路越奉行马将军故事”。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赐援兵车一乘,朝见次列九卿”,回京后又北伐乌桓。光武二十四年(48年),五溪蛮打败汉军刘尚,马援请战,率四万人出征,沿沅江直逼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东北清浪境),“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水疾,船不得上”,马援染病而卒。监军梁松等诬告,又有谗言云援掠“南土珍怪”,上怒夺援侯并连坐诸族,由于亲属“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马援一生,文治武功,功勋卓著,“马革裹尸”,死后却受诽谤;悲剧英雄的结局成为后代流贬官员和士人讴歌的主题之一 范哗《后汉书》所及马援形象高大,修身齐家,孝悌教子,“慷慨多大志”,与将士同甘苦;聚米为谷,料事如神;“伏波好功,爰自冀、陇。南静骆越,西屠烧种。徂年已流,壮情方勇。”成为后代士人和将士效仿的榜样。死后遭谗被“追收印绶”,但并不影响其高大形象。相反,时官员多为援鸣不平。云阳令朱勃,“建武中以伏波将军爵土不传,上书陈状,不顾罪戾,怀旌善之志,有烈士之风。”其奏文除述援功绩外,以“圣王之祀,臣有五义。若援,所谓以死勤事者也。愿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压海内之望。”汉明帝于南官云台列二十四功臣像,因马援女为明德皇后故,未画伏波将军马援像。至永平十七年(74年),马援夫人卒,“乃更修封树,起祠堂”。建初三年(78年),章帝命“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虽此封与明德太后有关,但马援功绩盖世,理当封侯。“忠成”两字,说明其效忠国家,不计个人安危,战死疆场,是对其最好的褒奖,也是日后士人歌咏的主题之一 东汉及其以后各代,浏览正史、政书等不难发现,权贵和士绅们引经据典,多以马援为楷模。无论从国家还是家庭,无论从政治还是从军事,无论从择人还是审事,无论从老骥伏枥还是从边疆建功……人们还多以马援功绩和事迹为效仿榜样。唐开元十九年(731年)敕:“宜拣取自古名将充十哲、七十二弟子”,以配祀太公庙。时太公庙(即武成王庙),“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春秋二、八月上戊日祭,“诸州宾贡武举人,准明经进士,行乡饮酒礼,每出师命将,辞讫,发日,便就庙引辞”。新息侯马援名列“七十二弟子”之一,虽后于贞元二年(786年)取消“名将配享”太公庙之仪,但马援军功仍被时人称颂。咸通八年(867年),维州(治今四川理县薛城)左武备兵曹参军崔遂撰《伏波庙碑》,惜碑文佚,无法考证 唐乾符二年(875年),马援敕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