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外一篇)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外一篇)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1936年,32岁的尼古拉#8226;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年早逝。这位生于乌克兰的“红小鬼”,15岁参军,16岁负伤,到最后五六年全身瘫痪,在病床上写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小说。特别是前者,在上世纪下半叶,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畅销书,也是两三代人的“励志”课本,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中国,几乎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曾背诵保尔#8226;柯察金那段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开始的名言(此处引用的是梅益译本初版译文),用来指引或矫正自己人生的走向。最后的指归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辉煌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包括我在内,在保尔的启发下,都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为戒。那时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是把每个人的奋斗指向解放全人类的壮丽远景。(当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乌克兰内战中的红军战士,到XX年代中国的共青团员,都是要在大地上建造人间伊甸园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可怜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上早就有过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知道,也认为那是已被恩格斯批倒的理论
假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只留下这一虽经苏联出版部门增删,但仍不掩作者精神光辉的作品,那末,我们可以看到在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动员下,一代人中的保尔(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作者自己)怎样走完他热爱生活而不惧死亡,为了一个单纯的理念而奋不顾身、历经磨难的一生――至少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性是可以“抽象继承”的吧?
然而,现在我们对尼古拉的理解,超出了这本名著。我们看到了书外的作者。他的侄女(同一俄文单词,或可译为外甥女,但记得书中保尔只有一个哥哥,揣度这个后辈当是侄女了)加林娜在XX年11月XX年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了她叔父生前不仅是作为党的“驯服工具”而存在,他还向斯大林时代的极权制度做过终于失败的斗争。不知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初稿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曾经写到,必定被审稿者一笔删除了。但这毕竟不能删尽人们的记忆,加林娜说,尼古拉在临终前不久曾经慨叹:“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这句话与他在小说中写出的,托之于主人公保尔的那段警句互相呼应,但更富于警示效应。当年是行动前的誓言,现在却是对行动的总结。从1917年10月事变至此已近XX年。1919到19XX年,尼古拉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其后在带伤坚持工作的年月里,经历了整个XX年代斯大林操控的肃清“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在乌克兰还有反对所谓民族主义的斗争,XX年代初的乌克兰又是农业集体化大肆迫害农民的重灾区,号称“大粮仓”的土地上饿殍遍野。来自基层的尼古拉,眼见耳闻这一切,能认为这是他们舍生忘死以求的理想的实现吗?他临终才说出的这句话,必定深藏心中多时了。他对已经建成的现行体制先是质疑进而否定,依苏联1936年的政治气候,这样异端的思想和言论,一旦暴露是要遭逮捕乃至肉体消灭的。川端康成说过,用“临终的眼”看世界,看得最透彻。奥斯特洛夫斯基坚持到临终说这句犯禁的话,是忍无可忍,不得不说了。直到70年后,她的侄女才转述出来,也足见这句话本身的分量和斯大林体制的可怕
一个早期的红军战士,一个战斗中入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一个枪林弹雨中义无反顾的冲锋者,在晚年临终时,把毕生的血肉经验凝聚成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令人灵魂震颤的痛苦!它的痛苦超过了一般的悔恨,这不仅仅是由于自感一生心血虚捐,付诸东流,还因为痛感“我们为之奋斗的”与“我们所建成的”南辕北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大倒退、事与愿违的异化;是千百万死者不及见的悲剧、千百万生者面对的现实;更是多少青春和生命铸成的大错,还需要有多少智慧、勇气和血汗来加以更正?
尼古拉#8226;奥斯特洛夫斯基,你的这句话,让我一次又一次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XX年6月12日
待要“违心”到几时?
从上世纪50、60、70年代过来的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世态反复。有人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来形容,其实不一定准确。大河改道是不假,但哪有东西两岸的划然之分?倒是今天少不了昨天的影子,这影子可以一直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
纯而又纯,百分之百,是从来没有的。人们也只能靠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来划分所经历的时段了
所以人们曾把1949年以前叫作旧社会,后来“天翻地覆慨而慷”,变成新社会了。大约30年后,人们又说开始了一个新时期,似乎是相对于1949至1976年(或1978年)这三十来年说的。后来,时过境迁,人们索性也不大用“新时期”这个词了。这样咬文嚼字,无非说明以新旧为历史时期命名之难
其实那一段时期,本来是有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