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在安徽传播与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青年》在安徽传播与影响

《新青年》在安徽传播与影响《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是五四前后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有影响的刊物。笔者翻阅安徽各地的革命史、党史资料时,发现全省各地市、县(区)的党史、革命史中,都提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入当地。在当时的物质文化条件下,发行量只有一千到一万五六千份的《新青年》能够传到安徽各地,应该说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它在安徽的传播和影响是比较广泛而深远的。我们目前已很难以精确的数字来表述它的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但笔者仍试图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探讨它在安徽传播和影响的大致情况。 《新青年》中占主导地位的皖籍编者和作者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上海,此时正值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求荣,帝制自为,而绝大多数国民缺乏政治意识。经过认真的研究,陈独秀认为: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因此,他决定先办杂志,并信心十足地对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1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由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15日正式问世,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2卷1号起,该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春,陈独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从第1卷1号到第3卷6号,《新青年》都由陈独秀主撰、主编,其他撰稿人和参与编译者先后有高一涵、易白沙、李亦民、汪叔潜、陈嘏、彭德尊、薛琪瑛、谢无量、刘叔雅、汝非、方澍、孟明、潘赞化、高语罕、李穆、肖汝霖、谢鸿、李大钊、吴虞、吴稚晖、光升、温宗尧、胡适、刘半农、马君武、苏曼殊、杨昌济、陶履恭、李张绍南、蔡元培、章士钊、钱玄同、恽代英、毛泽东、常乃德等人,连同通信类作者,总共约70人2 以上作者,除了用笔名和日后不见经传者外,较为人所熟悉而且是主要撰稿人的绝大部分是皖籍作者,如陈独秀(通信类多署名记者、独秀)、胡适、高一涵(涵庐、梦弼)、汪叔潜、陈遐年(陈嘏、陈瑕)、高语罕(高世素、淮阴钓叟)、刘文典(叔雅、天明),潘赞化(潘赞)、程演生(衍生、源铨、渊泉)、程宗泗、光升(明甫)、李次山(次山)、李寅恭与李张绍南夫妇、方孝岳、胡晋接等人。其他作者如易白沙、谢无量、苏曼殊、吴稚晖、章士钊等虽非安徽人,却多在安徽生活、工作过,或与陈独秀共过事、有过交往。因此,《新青年》前3卷可视为由陈独秀主撰、主编的,以陈独秀为首的皖籍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圈子杂志” 《新青年》从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5日起),明显改为同仁刊物,杂志由几位主要撰稿人轮流主编,如第6卷(1919年出版)的6期就分别由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李大钊轮流主编。这一时期作者队伍迅速扩大,主要是北京大学的教员和学生,也有全国各地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著名作者有鲁迅、周作人、沈兼士、陈大齐、俞平伯、傅斯年等,皖籍新作者有王星拱(抚五)、姚永概(叔节,1912年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姚永朴(仲实,1914年应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吴弱男等。这一时期,《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已蔓延至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则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而《新青年》的主要编撰者仍是以皖籍人士为核心 从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起,《新青年》又由陈独秀主撰并担任主编。不久,他南下返沪,《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沪,设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的住处。19XX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新青年》从第8卷起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加入编辑部。因受租界当局的迫害,1921年2月,编辑部又随陈独秀南迁广州,在广州出了5期。9月中旬,为主持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工作,他和编辑部又回到上海。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因陈独秀两次被捕、编辑部被查抄、罚款,《新青年》几度停刊。1923年3月,陈独秀再次南下广州,6月便在广州恢复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到1926年7月不定期出版9期 这一时期,《新青年》编辑部同人和撰稿人队伍发生大换班、大分化。以胡适、高一涵、王星拱等人为代表的编撰者虽然继续为《新青年》撰稿,宣传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和科学,但却停留在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立场上,因而在《新青年》上所发文章的数量与重要性越来越小。而同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人为代表的编撰者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越来越多,如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李季、施存统等,其中也有皖籍新老作者高语罕、李次山、陈乔年、蒋光慈(光赤、侠僧)、柯庆施、尹宽、曹靖华等 由上所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