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原民俗文化当代变迁和新农村与谐文化建设
中原民俗文化当代变迁和新农村与谐文化建设[摘 要] 中原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载体。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中原民俗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只有大力弘扬中原优秀民俗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文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和谐、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中原民俗文化 新农村 和谐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生活习俗、交往礼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对中原民俗文化的当代变迁状况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拟对中原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中原传统优秀民俗文化来推进河南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等问题做些探讨。这对传承中原优秀民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中原崛起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中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变迁
民俗文化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中原民俗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食衣住行色彩纷呈。中原民间饮食结构逐步由过去的主食消费向主副食相结合转变,传统的粗粮细吃、稀稠搭配也有了新的内涵。过去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如今已是随吃随买。随着大棚技术的迅速推广,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衣着上不再象过去那种单调趋同,开始讲究服装式样和色彩调配、追求款式新颖和美观适意。此外,戒子、耳环、项链以及各种化妆品也开始成为农村妇女的偏爱。随着经济收入迅速增加,翻修新房热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仅从1978年到1988年,平均每100户农民就有75户盖了新房。[1]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甚至还盖起了两到三层小洋楼。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全面实施,乡村公路和县际省际公路纵横交错。三轮车、拖拉机、卡车已成为农村常见的运输工具,摩托车、电动车也已相当普遍,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甚至还开上了私家小车
2、交往方式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交往对象不断增加,不少农民在继续保持以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交往方式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加强朋友、同学、同事等多种社会关系。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少农民成群结队地走出封闭的乡村,跨县出省经商务工。过去人们异地联系主要靠彼此写信。XX年代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人们间的交往关系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虽然一年难得与家人团聚几次,但他们平常可以通过电话与家人以及亲友保持联系。近年来,一些农村富裕家庭还购置了电脑,开通了互联网。正是电话、短信、网上聊天等拉近了人们相隔遥远的距离
3、婚丧消费日趋奢侈。新中国成立后,红白喜事新事新办,改革开放后,一些传统婚丧礼俗又迅速回归。当前中原农村婚事彩礼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费用惊人,仅女方身价钱一项就要上万元。陪嫁种类和档次也不断提升,彩电、冰箱、组合柜等成了必备品,婚庆筵席不是到附近酒店就是请专人在家里办。不少农民家庭为子女结婚往往要花光多年的积蓄,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除少数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农村仍然实行土葬外,绝大多数中原农村都已经采用火葬。但是,不论火化与否,一般人家都要举行隆重而繁琐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排场大小作为衡量子女是否孝敬以及体现孝子光宗耀祖的一个重要标准,以致互相攀比,劳命伤财
4、岁时节庆新旧并行。河南民间岁时节日历来名目繁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填仓节、龙抬头、小年下等一些与人民生活联系不大的节日逐渐被废弃;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年节的传统味道逐渐淡化。比如,春节的娱神仪式逐步减少,各种娱人活动不断增加;清明节组织郊游、春游、风筝比赛等各种活动的不断增加,上坟祭扫的人近年有所减少;重阳节看菊花展的不少,去登高望远的人则不多;中秋节除商家之间大打月饼战外也几乎找不到其他形式的庆祝活动。与此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也逐步渗透到中原农村,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5、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河南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书、唱戏、武术、杂耍、剪纸、泥塑、刺绣、年画,无不彰显着中原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庙会、书会、花会十分红火,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性戏剧推陈出新;少林功夫、太极武术、魔术、杂技、盘鼓等扬名天下;汴绣、年画、唐三彩、玉雕、泥玩、烙花烙画等民间工艺琳琅满目。社火历来是中原民间节日、庙会和迎神赛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今社火玩会不仅有龙灯、狮子、旱船、说书、戏曲等传统节目,而且还有歌舞、小品等现代节目。据统计,仅1980年春节,豫南潢川县的社火便有540个节目;1984年陕县社火会演节目竟达1340个,观众多达18万。[2]
二、中原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原民俗文化俗是中原农村生生不息的灵魂。它不仅在历史上对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