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清少纳言的生命意识汇编
东方文学史结课论文
—浅谈清少纳言的生命意识
学 号 专 业:汉语言文学
班 级:汉文(3)班
姓 名:张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浅谈清少纳言的生命意识
(张嘉 汉语言文学
摘要: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的日本文学进入中国。学术界对于日本文学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其中日本著名女文学家清少纳言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以她的代表作《枕草子》[]为甚。在日本文学界《枕草子》的研究,更是已与《源氏物语》之研究相抗衡。从周作人先生的译本开始,研究的角度纷繁复杂,但多在于语言风格,艺术成就,与同时期作家紫式部的比较等方面。而我将从生命意识这一文学与哲学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究清少纳言及其作品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目的在于管中窥豹,探索当时日本的文化思潮与哲学信仰。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清少纳言 日本文学
一、生命意识概述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的存在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其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对生和死的认识和体验,可以这样说,人类一旦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消失,生命意识也就产生了。而在中国历史中,生命意识有着悠久的渊源。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死”字。在《说文解字》中,死的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指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为生命终止。而在 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释甲文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谊昭然矣。”由此甲骨造文之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不仅有了生死的意识,而且有了重死的文化。这也应当是中国早期生命意识的开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生死必然性的认识愈加明确,如“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秦汉以后,由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使得人们对生命更有了清醒的认识,把生死视为必然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观念,生命意识更加的强烈。
至于近代,在经过“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引入以及随之而来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生命意识这一概念被广泛的感知。同时生命意识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生死认识上,它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大。如今,生命意识的概念已经成为——人对自身的存在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体验。由此看来,生命意识与人类的意识活动与思维形式密切相关。而本身就属于人类思维活动产物的文学作品而言,生命意识与其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探究作品内部所隐含的生命意识对于把握作品和感知作者独特的心路历程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在清少纳言的时代,日本的官方文学多来自日本,受汉文化影响深刻,尤以儒学与道学为重。清少纳言本人更是受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影响,这一影响明显的表现在了她的作品当中。例如在《枕草子》第二七八雪降积得挺厚时[]一段中,皇后与清少纳言之间的默契显露无疑,另一方面则突出了清少纳言汉学修养之高,关于白居易的诗篇[]了解甚多。而且,由于女性独特的生命感知与美学感知更使得在清少纳言的作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底蕴。
清少纳言生平
与并称“平安双壁”的紫式部不同,清少纳言的生平事迹与家世背景几乎没有资料可供研究,以至于研究学者们只能从她的作品中来大概推测其有关信息。然而尽管生平事迹模糊,但对于探索清少纳言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清少纳言出生于一个和歌世家,其祖父与父亲都善于创作和歌。她的父亲清原元辅,曾任肥后国守之职。官位虽不高,但却颇具文才,其和歌作品 收入《后撰和歌集》中者,有一百零六首。并且作为梨壶五人之一入和歌所编纂《万叶集》训读、《后撰和歌集》撰集。其人个性轻快洒脱,崇尚自由。而后观清少纳言的作品易可看出其父的文风与个性对于清少纳言的影响不可谓之不深厚。
清少纳言并非其真实姓名,这个称呼,是作者仕宫为女官时所得之官衔。据相关学者的考证清少纳言中的“清”字,大概来自于她娘家的姓氏“清原”。而人们所熟知的称号“少纳言”在学术界,对其的真正含义也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是官称——担当诏敕(天皇文书)重职的官员,但苦于清少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