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水稻生产的贡献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技对水稻生产的贡献 王泽松 笔者是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1968年下放插队到农 村,种了10年田,1982年毕业后又分配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可以说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深深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农业 生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年开展的农业科技人户工作,在解决农技推广 工作“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方面,已经和继 续发挥着巨大作用。笔者想就科学技术对安徽省南陵县水稻生产所起的作 用、被限制因子及所应采取的对策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历史的回顾:科技对南陵县水稻生产的贡献 安徽省南陵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亚热带气候北部边缘,全县人口 45.75万亩,占93%,这种比例数十年来基本未变。因实行双季稻和小 麦/油菜/紫云英轮作栽培制度,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35万亩左右,其中 克),较前三年平均值增加2.9万吨,增长6.33%,增效4865万元,农 民此项人均增收100.3元。全县人均占有粮食761千克。全县商品粮可达 26.2万吨,商品率70%,主要销往江苏、浙江、上海、新疆、云南以及 珠江三角洲地区,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发挥了 一定作用。 很早我们就体会到,每当我们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时,生产就发展,而 当我们急于求成时,就要遭受损失i从下面的《南陵县历年水稻生产概 况》表中,可以看到,解放前地处水乡的南陵县,堤防就像筛子,因而新 中国成立时遭受了水灾,当年稻谷产量只有6万多吨。自1950年开始, 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推广合式(其实是“涸式”)秧田,稻种不是一 科技对水稻生产的贡猷I靼3 直闷在水里,改为半旱式育秧,结果,一是每亩秧田播种量从以前的 子一项就节省近1000万千克;二是用水节省一大半;三是每亩大田用种 量仅有10~12千克(仍比现在多一倍),秧苗素质比以前好得多,产量自 然也就上去了。自1952年起,水稻总产就超过了10万吨,人均贡献量 459千克,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当年双季稻面积有约3万亩,粮食产量总 体比前几年上升。而到1956年,因急于求成,面积盲目扩大,而当时双 晚品种生育期有的过长,因此当年双季晚稻吃了大亏,双季晚稻亩产只有 59千克,因而导致随后几年双季稻面积一直上不去。直到60年代,由于 比较适宜品种的出现,双季稻面积才大幅度上升。1966年开始,·双季稻 面积开始超过60%,同时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因而,粮食总产 明显大幅度上升;另外,由于化肥中养分的转化速度比一般农家肥快得 多,对水稻生长进度有刺激作用,也就明显缩短了水稻的全生育期,相对 破除了气候因子对水稻生长期的制约;农作物亩产量开始超过300千克, 农业人口贡献量首次超过了500千克。1968年总产达新高,但由于未实 行计划生育,人口开始猛增,就像张贤亮在其小说《河的子孙》中所说的 那样,人们过了饿饭的年代后,第一件事就是猛劲地生娃儿,稻谷人均贡 献量却有所下降。1972年双季稻面积超过80万亩,并且抗倒伏、耐肥的 矮秆稻大面积普及,所以,稻谷总产开始超过20万吨,每亩产量开始超 过400千克。 农谚说:“水用得好是水稻的命,用不好要水稻的命。”“白根有劲, 黄根保命,黑根要命”,辩证地说明了水与稻生长的关系。1978年是个大 旱之年,从6月27日至8月份几乎就没有下过雨,以后两个月也没有下 过透雨。南陵县农民同全省农民一样,全力抗旱,漫山遍野找水。、然而, 这一年粮食产量却出奇的高。除了人是第一位因素外,老天帮忙将稻田重 重地烤了一下,将长年积累在田土中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释放殆 尽。只要不干死,禾苗的白根拼命向土壤深处掘取营养,所以取得了高 产。自那时起,南陵县农村和农业界流传着新的农谚:“大旱大丰收,小 旱小丰收”。广大农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稻田不能总是关着水,要适时 晒田。 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广杂交稻,虽然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但到了1982年,单产开始超过300千克,总产继续创新高。 38生-(三)地方篇 8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使我们对全县土壤状况有了 比较清晰的了解,在施肥方面出除了强调重视农家肥,还在化肥施用方面 提出了“控氮增磷补钾”的施肥原则,滥施氮肥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 配方施肥技术日益深人人心,配方施肥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