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刑法学.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刑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理论法学系 法学通论教研室 刑法总论 刑法概述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效力 犯罪概念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形态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刑罚 刑法的基本原则 智能ABC 5.22版 默认首先跳出  自定义词 bkly 不可理喻    贝卡利亚 cmq 催眠曲     沉默权 zyx 睁眼瞎子    自由心证 sfdl 随风倒了     司法独立 ffzjipc 分封制吉普车  非法证据排除 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事管辖权限范围 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 生效、失效以及有无溯及力 一、我国刑法的对人的效力 二、我国刑法对地域的效力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外交特权、豁免权、自治区、特区、特别刑法) 案例 1997年4月3日,被告人陈某,被害人胡某,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认定陈某过失杀人,拟判有期徒刑3年,但判决尚未作出. 旧法133条:过失杀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恶劣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新法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试问适用新法还是旧法? 犯罪概念 1、概念: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 犯罪的构成要件(400多种犯罪) 犯罪主体: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必要要素。 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反映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事实特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方法等。 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一、犯罪的客体 种类 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必要要件 ①危害行为﹛ ②危害结果 ③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其他客观要件: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因素。 三、犯罪主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该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四、犯罪主观方面---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故意:①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 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②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失:①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②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刑事责任 是依照刑法规定,针对犯罪行为及其他社会危害事实,犯罪人应当承担而国家司法机关也强制犯罪人接受的刑法上的否定评价(刑事责难),它是刑法制裁(主要是刑法处罚)的标准。 刑事责任是刑法强制犯罪人向国家而不是向被害人说承担的一种责任。 行为 犯罪 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能力与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 辨认行为能力与控制行为能力的统一 辨认能力: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例如,达到一定年龄而精神正常人,都有能力认识到若自己实施烧、杀、奸、抢行为,是要受到刑罚禁止并制裁的,都有能力选择和决定自己是否实施这些触犯刑法的行为。 辨认能力是基础;控制能力是关键。 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 假想的犯罪:如把通奸、小偷小摸等一般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误认为犯罪而“自首”。 假想的不犯罪:如以引诱手段与年仅13岁幼女发生性关系,误认为只要不实施暴力、胁迫手段就算通奸。(思考:幼女卖淫) 对罪名及罪刑轻重的误解:如偷割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依法应判破坏通信设备罪,行为人却误以为构成盗窃罪。 (均按实际构成的犯罪及危害程度定罪量刑) 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 客体:意图侵犯一种客体,实则侵犯了另一客体 对象:1,误以不存在的具体犯罪对象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应定为犯罪未遂,如射杀尸体。2, 误以人为兽实施杀伤行为、防卫对象错误,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3, 具体目标错误。把甲错认为乙而杀害(对刑事责任不生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