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时代人民作家――马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愧于时代人民作家――马烽

无愧于时代人民作家――马烽半个多世纪前,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中,马烽投身革命,后来在革命队伍里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扑不灭的火焰》(与西戎合著)、《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著)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留给人们记忆和话题 马烽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2004年1月31日,人民作家马烽因病医治无效,在太原逝世,享年82岁 马烽虽然离开了他挚爱的人民,离开了他难以割舍的文学事业,但他的人品、文品和创作成就像一座伟岸的山峰,人们仰视着它,会由衷地说,马烽是无愧于时代的人民作家 战士――编辑――作家 马烽,原名马书铭,1922年阴历5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居义村。5岁丧父,7岁时随母亲寄住汾阳县东大王村舅父家,并在该村入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1937年秋,日寇侵入山西,学校被迫停办,马烽只得辍学。1938年春天,马烽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山西新军政卫队,先当战士、班长。不久,部队成立宣传队,因为他在平时连队出墙报一类活动中,能画简单的报头,于是,被当作美术人才选调到宣传队。同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夏,马烽随队赴晋东南,进入由李伯钊任校长的“民族革命艺术学校”学习了半年。12月,学习刚结束,就遇上“十二月事变”,马烽被编入部队司令部警卫排,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经受了很好的锻炼。几个月后,重新回到剧社搞宣传活动。1940年冬,马烽随剧社到延安,先后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942年9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次侦察》,由此开始了文学生涯 1942年学习结束后,马烽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晋绥文联文艺工作队,去工厂深入生活,做工会工作。1944年初到边区文联,创作出通俗故事《张初元的故事》,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散文类乙等奖。同年秋,调到《晋绥大众报》当编辑、记者,后任主编,并兼任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时代》杂志编委等职。1945年6月至次年8月,与西戎合作写出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这是解放区作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多次重印,并被翻译成日、俄、朝鲜等多国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马烽去北京出席全国青年联合会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随后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全国文协(作协前身)理事,并留在全国文协创作组工作。1951年,全国文协举办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他是第一批学员,并兼任副秘书长和党支部书记。1954年学习结业后,调任全国作协青年部副部长。这一时期,马烽经常回山西农村体验生活,潜心创作,先后发表《村仇》、《解疙瘩》、《结婚》、《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等小说;另外,与西戎再度合作,以山西汾阳县唐兴庄抗日英雄蒋三儿的事迹为素材,创作出产生过强烈反响的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56年,马烽为了更好地深入生活和创作,重回山西,到农村工作并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几年中,他写出十几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主要有《一篇特写》、《四访孙玉厚》、《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包括续集)等,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文坛成就非常突出的作家之一,也是他个人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进入20世纪60年代,马烽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杨家女将》、《五万苗红薯秧》,报告文学《雁门关外一杆旗》、《林海劲松》等。同时,开始创作长篇传记小说《刘胡兰传》。“文革”期间,他被打成“黑帮”、“走资派”,横遭迫害 “文化大革命”后,马烽当选为山西省文联主席,后来被任命为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努力拨乱反正,组织文艺创作,培养青年作家。1986年5月,在山西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同年在中国文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副主席。这一时期,马烽与孙谦合作写出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拍成电影易名为《泪痕》)、《几度风雪几度春》、《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获得了电影“金鸡奖”、“百花奖”、解放军文艺奖、民政部扶贫奖、山西省文艺创作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奖。他自己创作出中、短篇小说《伍二四十五纪要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